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复习《鱼我所欲也》优质课件
中考复习《鱼我所欲也》优质课件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 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 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文 学 常 识
(三)性善论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它包括四种“本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生命 获得生命
7.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8.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七.总结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
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 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 不足取的。
贰章
节
能力提升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world of PowerPoint
六、写作特色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 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 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 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 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 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答案: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 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 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6.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答案: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 (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 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 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你
好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目
录
拓 章中 章能 章复 章
展 节考 节力 节习 节
延 四模 三提 二巩 一
伸
拟
升
固
章 壹
节
复习巩固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修饰“与”,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饰 表转折,却
比 对
这种 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故不为苟得也。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6.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得,得到,拥有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取得
情愿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采用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 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 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 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 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 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 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 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 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 即羞恶之心。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 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注 ①亦:也。
释
④舍:舍弃。
②欲:喜爱。 ⑤取:选取。
③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⑥甚:胜于。
⑦于:比。
⑧故:所以,因此。
⑨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
偷生”的意思。
⑩恶:厌恶。
⑪患:祸患,灾难。
⑫辟:通“避”,躲避。
⑬如使:假如,假使。
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⑮莫:没有。
⑩而:表修饰。
⑪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⑫万钟: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⑬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⑭宫室:住宅。
⑮奉:侍奉。
⑯穷乏者:穷人。
⑰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
激。
⑱与:通“欤”,语气助词。
⑲乡,通“向”,先前,从前
⑳已:停止,放弃。
㉑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释
④弗:不。
⑤得:得到。
③则:就。 ⑥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
尊重)。
⑦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
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
才落得这个地步!
⑧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⑨蹴:用脚踢。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 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 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 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 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 (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 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 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 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 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⑯则:那么。
⑰凡:凡是,一切。
⑱得生:保全生命。
⑲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⑳为:做。
㉑而:但是。
㉒是故:这是因为。
㉓非独:不仅,不只是 非:不 独:仅。 ㉔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㉕是心:这种心。
㉖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注
①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②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文 (一)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是
学 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
常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性善
论。
识
(二)《孟子》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
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 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 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 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文 学 常 识
三、整体感知
第一段文字用鱼比喻生 ,用熊掌比喻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 生取义。文中还把生和死进行对比, 指出人世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 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即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