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读《瓦尔登湖》有感11百610多年前,1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3年光阴,独自1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寻思,写作,最后诞生了1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本日该书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我们恍如看见1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1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1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土豆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须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1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不管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1个人,10分简单,10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
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拂晓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味。
文中,梭罗描写了1百个爱尔兰人在冬季从剑桥来瓦尔登挖冰的故事,他们带来各种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块,然后装车拉到市场上出售。
挖冰人的行动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
深深刺痛着梭罗,他尖锐地批评道:他们剥去了瓦尔登湖的唯1的外衣,不,剥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这样的酷寒的冬季里!在梭罗看来,这些冰决不是商品,而是灵性与美的大自然的化身。
它会给你启示,净化你的心灵,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久。
梭罗以自己的实践向读者展现着,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知众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假设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末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作者通过细腻描述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展现了他对大自然不同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近的天性,表达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破坏大自然行动的斥责。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桎梏。
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你我的期盼,最少是内心深处的。
读《瓦尔登湖》有感2每次读这本书,我都会有新的发现。
这是1本永久读不完的好书。
和梭罗所说的1样:“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着它的人也能够衡量本身天性的深度。
”我想说的是,读这本书,也能够衡量本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触这本书,是在1个朋友的推荐之下。
那是徐迟翻译的那个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朋友喜欢海子,喜欢苇岸,恰巧海子和苇岸这两位诗人又都是在中国最早推重梭罗和《瓦尔登湖》的两位诗人。
因而在机缘偶合之下,我得以接触到了这本对我来讲影响甚大的书。
徐迟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这是1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春季,对拂晓,都有极为动人的描述。
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是环境污染。
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回顾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特别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已到达了史无前例的程度,无怪乎苇岸在《我于梭罗》1文中说,“梭罗近两年在中国恍如忽然复活了,《瓦尔登湖》1出再出,且在各地学人书店延续荣登畅销书排行榜,大约鲜有任何1位19世纪的小说家或诗人的著作出现过这类情况,显现了梭罗的超时期意义和散文作为1种文体应有的气力。
”在资源被无穷制地掠夺的今天,读这样1本纯净的书,成为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生活的我们1种无奈的精神的寻求。
而我,正是这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这1代人。
对工业文明和改革浪潮对中国原始村落的冲击的那种切肤之痛有着深入的体验。
人类的年轮走到今天,在此时此刻,我不敢说我们的社会是进步的。
在《瓦尔登湖》中,我感遭到了梭罗的伟大的地方,他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情。
通过创造1个有机的情势,使他自己的决定取得了新生;通过成心识地努力,他重新取得1种成熟的恬静。
整本书记录了梭罗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而他的这1种生活方式,他人也称之为超验主义——主张通过亲历亲为,来取得属于自己的经验。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品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分,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由于简单,我们也能够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
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1种人,这类人看来阔气,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积蓄了1些闲钱,却不晓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晓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1副金银的镣铐。
”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其实不相同。
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
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
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为积极地在体验生活。
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视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
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换的。
梭罗先生告知我,要热情地生活。
所以哈丁说,读这本书有5种读法:1、作为1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1部自食其力、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1部讽刺作品;4、作为1部文学名著;5、作为1本神圣的书。
我想,不论是哪种读法,于我都是适合的,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缘由了。
读《瓦尔登湖》有感3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4季为线,串连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没必要为了那物资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
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述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庄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
最后作者又以春季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1篇中,这样说:没必要给我爱,没必要给我钱,没必要给我名誉,给我真谛吧。
看!这是1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使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
他认为,从1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1部份。
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
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1品再品,让人陶醉。
他在描述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
可想而知这是1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使人向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1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天穹为盖。
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1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最少表明,农事是1门神圣的艺术。
在从事农耕的进程中,他也不忘浏览。
即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坚信1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
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
物资的丰裕,精神的贫困。
我们的身体1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
听听梭罗的忠告:过剩的财富只能买到过剩的东西。
灵魂的必须品,金钱1样也买不到。
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1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春季,对拂晓,都有极为动人的描述。
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资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凝听大师的哲音。
读《瓦尔登湖》有感4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
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惟是独特的。
我确信那是1个睿智的老人。
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其实不大,即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1种惟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他与孤独为伴,但其实不低沉。
他那末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翱翔并描绘着自然。
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保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
他相信:人类惟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
所以热忱地歌颂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未尝不是每个人心中应保存的1块圣地呢?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
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显现出这样的1个身影:1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倘佯林中,没有惶恐,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1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仿佛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能够随之生长起来。
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但是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久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1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
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
他静静地打量着1切,不论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
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惟我独尊的行动。
他是人类的尊者。
他以1颗安静而纯洁的心灵,以1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
他在工业革命早期便预感到了1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
,他关怀着人类,又鄙弃着人类。
他担心1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
乃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之前,我1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
我乃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惋惜我生活在1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孤单的小城。
我没法弄到1块属于我的地,固然更不可能有1方真实的山水,除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
虽然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洁,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仍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1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
由于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不过是想保存着1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
所以梭罗便具有了唯一无2的气质和悬殊于常人的伟大。
读《瓦尔登湖》有感5徐迟先生在《叙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1本静静的书,1本孤单的书,1本孤独的书,是1本孤单、恬静、智慧的书。
”它只合适在“孤单和恬静”时浏览,静静地读,读得静静。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但是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1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1无所求。
固然,1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1场艰巨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1份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期里,要1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刻薄,但对“所求”多1些控制,则是理性。
我们没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不是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愈来愈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
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以外,读1读《瓦尔登湖》,让心感染1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1份恬淡与洒脱,少1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兴,而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