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语风汉教中心老师教一位美国留学生学习汉字的体会
汉字学习对留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点,特别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
我在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接触过很多欧美学生。
西安语风汉教中心一位美国学生对汉字学习的执着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
学生是一位家庭主妇,她的先生是华裔,孩子也在国际学校学习中文,并且都说得不错,为了更好地和家人沟通,她决定学习汉语。
学汉语,汉字是绕不开的话题。
从语音阶段开始,学生就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汉字,比如:一,二,三,大,天等等,这些汉字笔画简单,学生的记忆负担也不重,对她来说并不是很难。
但越到后面,汉字笔画越多,结构越复杂,学生有时候看着汉字,知道它的意思,却对应不上发音,或者知道怎么发音,却不知道意思,音形义的结合总是不同步。
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我除了用传统的方法给学生介绍汉字的起源、演变之外,也介绍了造字法,并且尽可能地利用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的意义,这样教学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适用。
对于没有办法归类的汉字,只能采用笔顺笔画的练习,让学生一遍遍书写并记忆。
对于记不住的汉字,学生会表现出焦躁的情绪,我也会有一种无力感,但我知道,这种时候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并且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
后来,学生说到她孩子学习汉字的方法,突然启发了我,我意识到传统的汉字教学方法中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汉字的内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很丰富的学生来说。
我跟学生一起创造了我们自己的方法,比如“早”这个汉字,让学生先想
象教堂上的十字架,当太阳升到十字架上时,早上就来到了。
再比如“今天”的“今”,学生总是记不住发音,它的下半部分特别像英语的J,而J又是“jin”的声母,通过这样的联想记忆,学生终于记住了这个汉字的发音。
当然,适用于这个学生的方法不一定适用所有学生,这是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来配合老师的,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还是要研究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