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俯卧位通气 ppt课件

俯卧位通气 ppt课件

确保在整个俯卧位通气期间給予镇静及肌松 确保ETT固定不会移位 俯卧位通气也应用于小孩及婴儿
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持续时间和俯卧的次数—— 仍未有明确共识 几小时(4-6 小时) 至 1-2 日 终止—— 当氧合能力出现改善时 当没有进一步的好处时 当并发症出现时
七、总 结
俯卧位:
通气血流比好转 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 引流较容易 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 改变胸廓的顺应性
45°
功能残气量增加
二、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机制
A 改善通气分布 (Gattinoni et al, 1988)

B

改善血流灌注分布 (Gattinoni et al,1988)
C

2.ARDS仰卧位时主要呼吸病理生理变化
ARDS
仰卧位肺容积减少
+
ARDS存在的肺泡塌陷、肺不张、增加的肺水 含量及分泌物引流不畅等以肺底最为严重
功能残气量减少,上部死腔样通气及下部解剖样分流增加,使通气血流比 例严重失调
顽固低氧血症
3.体位改变对ARDS呼吸病理生理的影响
ARDS
90° 90°
俯卧位通气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

氧合状况,促进了患者的肺复张,加快痰
液排除,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
减少了患者因氧合功能障碍导致的继发性
脏器功能障碍及病死率。
谢谢聆听!
心脏骤停
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颜面部水肿
六、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翻身前先保护眼睛

足够人手翻身 四肢关节

防止翻身时扭伤患者头颈及


防止意外性脱管
翻身后用小枕支持及承托面 部并小心固定ETT位置 确保患者腹部能自由移动, 让肺部能够扩张。

俯卧位通气的注意事项


留意在翻身时及在翻身后患者有否出现SpO2下跌或血压下降
不能减低死亡率 但能改善氧合能力及减少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风险
不同的翻身方法——
人手翻身法
运用翻身器
运用翻身床
二、俯卧位通气原理
1.体位改变对健康人呼吸生理的影响
健康人由直立位转为卧位,功能残气量减少约1升. 可出现后背部、底膈上肺泡塌陷或不张
90°
分泌或渗出物易积聚于肺后背部,不易引流 通气血流比的不匹配性更明显 膈肌运动幅度减低和位置上移 纵隔和心脏对肺压迫加重
要较高的吸入氧浓度,可以考虑使用俯卧位通气。
四、俯卧高压、面部骨折、脊柱骨折、 腹部有开放性外伤、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急性出血、心律失常、妊娠的患者;

B
由于对肥胖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有一定的 困难,所以只是把肥胖列为相对禁忌证。
五、俯卧位通气并发症
压疮
神经与视网膜压迫
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使肺部重新膨胀 (Hormann et al, 1994)

D
减少心脏对肺的压迫,使肺部重新膨胀(Pelosi et al, 2002)
三、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

俯卧位通气适合氧合障碍的病人、ALI和ARDS病人,可以通过使用
俯卧位通气改善病人的氧合状态。

无论任何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仍需
俯卧位通气治疗
目录
一、俯卧位通气定义 二、俯卧位通气原理 三、俯卧位通气适应症 四、俯卧位通气禁忌症 五、俯卧位通气并发症 六、俯卧位通气注意事项
一、俯卧位通气定义
俯卧位通气---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 位(proneposition,PP)进行机械通气。


主要用于改善 ARDS患者的氧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