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梅方权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

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

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

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

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

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发达国家失误的教训,要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为了评价农业现代化,跟踪、监测、评价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选择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指标。

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 4 个原则:一是有利于科学地评价农业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二是有利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地测定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有利于及时准确地监控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有利于不同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根据我们过去的大量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可以使用以下两个层次7类22项主体指标进行判断和评价:1.收入和消费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或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

3.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农业商品率;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单位土地面积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单位土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5.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农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6.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乡(镇)一级农技服务三站的普及率;乡(镇)村两级农业服务组织人数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7.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成灾率;水土流失面积比重;耕地污染面积比重。

四、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一个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但确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从总体发展过程来看,可划分为4个阶段:(1)农业现代化的起始阶段;(2)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4)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1949年到1984年的35年间,中国人民长期处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

尤其是在1978年以前的近30年内,中国的粮食增长速度虽然是比较快的,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是同样比较快的,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徘徊在300公斤的水平上,无力解决温饱问题。

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粮食和农业出现了高速增长时期。

到198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迅速接近400公斤,人均每日膳食中热能供给超过2600千卡,蛋白质达到67克,脂肪达到51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978年到1995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最快的时期。

人均国民收入由630元迅速上升到1659元(可比价格),增加了近1.7倍,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

食物结构显著改善,在粮食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主要动物性食物高速增长,肉、蛋和水产品增加了3倍左右,水果和油、糖等食物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人均每日热能供应量维持在2600千卡的水平上,蛋白质达到70克,脂肪达到58克,主要营养素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综合生产力相应地增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由47%扩大到52%,化肥使用量由884万吨迅速增加到3594 万吨(有效成分),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23%提高到30%。

这表明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提前接近小康水平。

2.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到2000年,中国将可能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到那时,居民的平均主要食物消费量将会超过小康水平,用于饲料的粮食占粮食总量的比重将达到33%左右,动物性食物及其加工工业和商业将会相应地得到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可能达到80%,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的比重将会上升到接近50%的水平,国家和人民有可能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可能上升到5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5%、农田灌溉面积比重上升到55%、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占农村人口比重将达到55%。

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到2020—2030年,中国将可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1世纪30年代,中国的人口将达到最高水平,即16亿人左右。

按人平均的主要食物消费量也将达到最高水平而趋于稳定,接近目前日本人的平均主要食物消费水平。

居民的食物结构明显优化,形成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膳食模式。

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食物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将达到最高水平,粮食的一半用作饲料粮,不需要继续增加食物的数量(出口增加除外),重点是不断改善质量。

居民和国家就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产值将上升到90%左右,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明显超过种植业。

农田灌溉面积比重将上升到66—80%、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所占比重将上升到85—95%、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5—80%。

森林覆盖率可能接近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组织和经营管理也将明显改善。

4.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

到2040年前后,中国的农业将可能完全实现现代化。

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表明,到下一个世纪的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入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204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可能已经开始下降。

居民的膳食模式和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已经趋于稳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物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原料食物的消耗量将会继续下降。

农业现代化的粮食和食物基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产值将会上升到93%左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

农民文化程度都会达到初中以上,农业普遍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将会接近100%的水平,森林覆盖率可能达到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和政策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审慎地选择适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现代化战略和政策。

1.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实施引导消费的政策。

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居民的食物与营养将会达到相应的水平。

到2000年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将达到小康水平,2020—2030年,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模式将基本形成,此后主要是结构调整和质量改善。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和发达地区现代食物消费结构来看,中国的食物结构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和东方膳食模式特征和优点: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食为主,搭配适量蔬菜和一定肉食的膳食结构。

这种基本的食物结构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存在下去。

与此相应,营养结构的平衡是重点解决优质蛋白质和一部分微量营养缺乏问题。

要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原则,确定各地的具体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目标,作为各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按照食物消费结构目标,实施相应的引导食物消费的系列化政策,一方面要普及膳食与营养科学知识,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消费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手段,有效地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实现预期的膳食营养目标,增强人民体质,保障碍人民健康。

2.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一个层次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例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