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大学学院:信电学院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01姓名:王鹏学号:110210108对法家的个人见解题目摘要: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关键词:法家、韩非、荀子、李斯一、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变革导致了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私田主、国君与公田主即大夫之间的经济关系矛盾;国君的集权与重臣擅权的政治关系矛盾;以法治国还是以礼治国的治国方略矛盾。
在制度上是实行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还是实行私田制和君主集权制的矛盾。
在这种局面下,虽然有大批有识之士以满腔的热情一边深入思考,一边参与社会实践,视自己个人理念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纷纷提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开始了后世学者所称道的先秦诸子之间的“百家争鸣”,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影响最大而又最切实际的还是法家了。
二、法家的思想渊源及确立法家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吸收各家学说之所长,糅合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独有的法治思想。
之所以将这些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且没有师承关系的人统称为法家,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主张: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鼓吹君主集权以至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他们的思想关于治国方略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人,师从荀子,口吃。
韩非则结合了法、术、势,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
他在对既往政治经验和百家思想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实现了法家思想的系统化。
这就充分说明法家思想是起于实践的,是总结性的,是相对晚熟的。
从源流上来讲,法家思想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来自古人治理国家的政治经验;第二是来自儒家的"礼"制传统;第三是来自道家的方法论。
当然,法家还包容了其他学派诸如墨家、名家、纵横家等派的思想,但是这些学派相比前三种渊源的作用较小。
法家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应归功于韩非,韩非被称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就在于他综合与总结了以前法家所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教训,建立起法、术、势相统一的法家思想体系,从而使法家思想系统化。
韩非兼收并蓄,融儒法两家学派,集慎、申、商三巨头思想为一体,将法家的理论规划为一个完整而鲜明的体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盛时期,并为后来秦赢政“扫六合,成一统”打下了完备的思想基础,因而怎样赞扬这位天才的法家人物也不为过。
法家的韩非思想可以说精粹之至,他包容了“法、势、术”三大板块,虽然源自慎、申、商三人,但比前者却更为深刻,更为精粹。
他提出的法、术、势三种理论观点,一直是封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依据。
所谓“法”,就是指法律、法令。
所谓“术”,就是指统治的权术。
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
这三者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握有实权,有了巨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重刑论”是韩非法治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法、术、势理论的基本思想之一。
韩非的国家学说以阐明君主权势为重点,集中讨论君主如何拥有,如何保持权势的问题。
在韩非的法、术、势思想中,“势”处于核心地位,其提倡的“主道”、“治道”和“独道”都表现出权势至上的倾向,主张以势服人;以势治国以势治天下。
恃势位而去贤智,认为应该以基本制度的改革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韩非是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矛盾之说的思想家。
他正视矛盾,肯定矛盾,分析了矛盾所包容的内因与外因;常与变的关系;肯定了矛盾双方的转化,重视转化的条件,韩非对形式逻辑、矛盾规律的阐述体现了先秦时期国家学说和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平。
韩非以"法"的思想取代了儒家具体的“仁”、“义”、“礼”的政治理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继承了儒家的人道和实践原则。
或者说,由于“仁”、“义”、“礼”的具体理想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冲突对立,儒家人道和实践的原则在战国后期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地表现为了韩非的"法"的思想。
即使荀子与韩非没有师承的关系,儒家思想与法家法治的思想在本质上和原则上也是一致而不悖的。
韩非在理论和逻辑概念上,取源于老子的道家,而荀子在战国后期最为老师,韩非作为荀子的高门弟子和战国末年最有才华的学者,在原则和本质、风格和识见上得力于荀子之处,也是直接而丰富的。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就是利用人的性恶来控制人,驾驭人,用各种办法和手段来役使人。
他认为人性之基本点就在于一种人人为自己打算的自为之心,人的一切道德、情感、行为都决定于对自己是否有利。
正是从人的这一本性出发,韩非主张用赏罚两柄来对待,用严刑重罚来治国,为他的法术势并用建立了人性论的依据。
都说韩非是进《存韩》而韩亡,著《说难》而以说身死,这实在是不能怪韩非子,诸位是知道韩非子天生结巴,天造的如何能更改之。
既然在那种时代无法靠做"说客",不能像苏秦与张仪一般光张嘴就可以横扫千军,也只好像他的老师那般著起书来。
韩非至少在荀子那里呆上过几载,有老师那般的毅力。
想当年荀子潦倒病死之前还在苦著书,其精神可歌可泣,韩非虽没继承荀子儒家学说,这著书方面倒是师徒二人有志同道同之处。
三、法家传统思想的现代反思现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传统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
(一)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现在社会的"贵族"特权是什么?例如,人们出去吃饭总希望在饭店能有熟人,或者说自己是某某领导的朋友,这样可以得到优惠或者优先的照顾,这就是不按规章办事,不遵从次序,讲特权,这样的现象在官界更多,看看官车的开道车,看看领导视察的陪同人员规模,官应该是给老百姓服务的,应该比老百姓底,不应该是骑在百姓头上的现管,在这点上是民主的落后也是我们国家特权思想的表现,这样的思想需要从根本上扼杀。
因此在这我们还应该大力加强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重视法律的作用法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识到了法治对一个国家盛衰的作用,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
没有健全的"法治"保障,"科学"和"民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革的历史可以说是以血的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反面例子。
正面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奇迹的事实更加雄辩地证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主要靠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靠的相对独立完善的法治体系。
四小龙中的韩国我们暂且不谈,新加坡的法治之严是举世公认的,台湾的经济腾飞是在蒋氏父子的专制统治时期完成的,香港直到1997年之前总督都是英国任命的,毫无民主可言,就连回归前匆忙上马的民主改革,也是为了应付回归而提前出生的先天不足的早产儿。
韩非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有一个巨大的差别,那就是韩非的法治思想理论是建立在权术理论之上的,换句话说,韩非的权术法治理论就是关于怎样成为一个会玩弄权术的皇帝的理论。
韩非的法家思想是以法律的形式把国家管理的所有权都汇集在皇帝一人身上,并且把皇帝的意志等同于法律,任何人只要违背了这样的法律都杀无赦。
但韩非法家思想的一个致命缺陷是只能严厉处罚违法的臣民,却不能保障守法的臣民不受到非法的伤害。
换句话说,韩非的法治对于臣民来说只会受其害不会受其惠,就连韩非自己也无法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在他效命秦始皇的同时,却被秦始皇的大臣以权术诬陷致死。
所以韩非这样的权术法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受到臣民的反对。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存在的原因所在吧。
(三)“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我们支持在现在的时期适当的使用法家的治理方式,给予法治部门,纪检部门绝对的权利,但是是否成功也关键是要先让这几个部门充分作到无冲突无私心,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求民主,让每一个公民都热心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来,建立美好和谐的社会。
但是我们还很远,因为我们国民的道德素质还有待很大的提高,在权术思想影响下,有些官员上行下效暗中学习怎样玩弄权术。
以权术控制法治,本质上还是人治,这是韩非法治思想的第一个致命缺陷。
所以他们的思想是应该批判继承的,我们应该还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道路。
今天,我们在学习反思韩非法家思想的时候,首先必须彻底摈弃其中的权术思想其次要建立健全能够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法律体系,尤其是要针对某些人特别善于钻法空子的特点,在立法时必须尽量严谨。
最后是必须将监督公正执法的大权从过去的极少数统治者手转移到广大的公民手中。
为什么过去的中国人喜欢告御状今天的中国人喜欢上访?其根本原因是他的合法权益遭到非法侵害后无法从地方政府那里得到妥善的保护。
所以只有将执法监督处于广大的民眼中,也就是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才能使一切以权术玩弄法律的伎俩都无法起作用,也才能保执法的公正,才能使公民的合法权利不遭受非法侵害。
一旦遭到了非法侵害,也才可望能得到各级地方政府及时妥善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