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 ppt课件
ppt课件
10
+
消渴是一种涉及多脏多腑的疾病,病因病机复杂, 以肺脾胃肾为主,不仅仅局限与这几脏几腑。
临床疾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多发性,不一定有固 定的规律可循,临床上还有许多错综复杂的消渴, 例如 上热下寒型 表里兼病型 也有阴经和阳经同 病型等等,因此消渴病的治疗应该以三消理论框架 为基础,突破固定的理论框架。若消渴兼有外感, 应用六经辨证合以脏腑辩证,有标着,表里分清主 次先后论治,无表证者,以八钢辩证为主。分清表 里寒热虚实,病在那些脏腑,有主次的论治。
ppt课件 11
+
治疗
消渴病的治疗不仅局限于几方几药。在临床治疗中应抓住 病机和主要脉证来选择有代表性的方药随证治疗。
ppt课件
12
消渴
。中医治疗糖尿病则从《黄帝内经》开始积累
了上千年的临床经验。
在《内经》中有大量类似糖尿病的相关论述,主要以“消渴”或“消瘅”等 病名出现。《内经》中有明确论述指出“消渴”与五脏均有密切关系,但是后世 医家的论述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五脏与“消渴”病的关系,各有不同见 解,其论述散见于历代医籍中。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三消”理论,主要以肺、 胃、肾对应上、中、下三消来解释“消渴”病的病机。与《内经》的论述有所不 同。 我们在临床的实践观察中也发现,用“三消”理论来指导治疗“消渴”病存 在一些局限。而《内经》的“消渴”病理论,虽然历经了数千年时间的考验,却
ppt课件
7
从心论治: 《素问· 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肠,肺消",认为上消 的形成原因责于心。在治疗上,刘河间确立了消渴病的治 则:"补肾水之虚而泻心阴热之实,除胃肠燥热之 甚,济人身 津液之衰"。至今,清热降火仍为治疗消渴病常用之法。所 以,除了传统的"三消分治",我们更应该注意从肝肾心"三脏 合治",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付 糖尿病这个顽疾。
ppt课件
8
治疗消渴应谨守病机,随证治疗
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病机是脾虚,如果脾虚则引起胰分泌不 足从而导致 糖的代谢障碍,出现以血糖升高为标志的糖尿 病。刘河间曾云"消渴者土湿之气衰也";陈修园认为消渴" 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口不渴矣"。
ppt课件
9
从肝论治:《灵枢· 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清代 著名医家黄坤载《四圣心源· 消渴》中指出:"消渴者,足厥阴 之病也",明确了 肝在消渴发病中的地位。后世医家根据自 己的临床经验,分别从肝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3
病的理论与实践源远流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有关“消渴”病的理论与实践源远流长,自《内经》中提出此病名以来, 在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不断阐发,提出新的认识,理论结合临床,相互验证,在 思考与实践的不断重复中逐渐发展。然而现行的“消渴”病治疗,多以“三消” 理论为指导,即主要集中对肺、胃、肾为主的脏腑进行调治。但在《内经》中, 所有的脏腑都与此病密切相关,而并非只重视肺、胃、肾三脏。1.1 消渴 《素问· 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 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 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可以看出《内经》认为“消 渴”病是因为过食肥甘厚味,日久湿热内生,蕴结于脾,导致脾不行津,内热蒸 腾,湿气上承而出现口甘、口渴之症,先为“脾瘅”乃脾胃湿热蕴结,之后热邪 日盛伤阴耗液则转为“消渴”。“消”“渴”《说文解字》均谓:“尽也”[1]。而“渴”在《尔雅· 释诂》、
ppt课件
3
2热邪导致的阴精亏虚 1肺胃燥热型 临床特点 烦渴多饮 消 谷善饥 尿混而黄 大便干结 舌红 苔黄 脉数。方药消渴方 白虎人参汤加减。2消渴日久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灼 心肺则烦渴易饥, 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热內燔,消烁津液。上犯于肺, 中范脾胃,下犯于肾。以治肝脏为主兼以清火生津。 3消渴失治,不知调摄即可百证变出。
ppt课件
5
治疗原则
+
消渴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其病机主要在 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 为标,两者互为因果。本病的病机是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清热润燥,养阴清热为本病的治疗 大法。《医学心悟.三消》:“治上消者,宜 润其肺;治中消者,益清其胃,兼滋其肾;治 下消者,益滋其肾,兼补其肺。”
ppt课件
4
4临床痈疽,久治难愈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 5有的患者三消症状不明显,中年以后发病,且嗜食膏粱 厚味,形体肥胖,以及病久伴有肺痨,水肿,中风,雀目 等症应做血糖 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等,有助 于本病的诊断。 6消渴日久多半有痰湿浊邪 淤血 津液亏虚等,应及时驱 湿和活血化瘀
ppt课件
2
。 治疗补益脾胃,方剂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方药加减。脾 胃虚弱日久若有湿浊蕴结应加祛湿化浊药,兼有淤血应活 血化瘀。 2单纯阳虚衰导致的消渴。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气化,水 精不布,口渴多饮。下焦不摄则多尿。临床特点 尿量多 浑浊如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方药 金匮肾气丸一类的方剂加减。
消渴
1定义 2病因病机 3诊断标准 4临证要点
ppt课件
1
定义
消渴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精亏损,燥热偏盛,临床以多 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中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 疾病。 阴精亏损 1单纯的阴精亏损。例如脾胃虚弱不能消谷运化, 临床特点 神昏 纳差 便溏 明显 热像不突出,或没有热像。 病机:饮食中水谷精微直趋于下,故小便甘而浊,全身肌 肉失养以至日渐消瘦。脾胃虚弱不能为胃行精液故口渴多 饮
+
ppt课件
6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 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 疾病。中医传统的观点把本证分为上、中、下三消,医家 多从肺胃肾三焦论治,视为经典方法。然则,五脏六腑是一 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病,非独责于肺胃肾。 近年来,许多人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的框架,提出了 许 多新的观点。
依然能够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但是“消渴”病的相关论述在《内经》中却散见
在诸多篇章中。而且相关的病名也有“消渴”“ 消瘅”“ 肺消”“鬲消”“脾瘅”“肾热 病”“漏风”“风消”“消中”“食亦”“渴利”等十余个名称,这 就给我们研读《内经》原著,发掘《内经》理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有必要对《内经》的“消渴”病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便了解和学习 《内经》“消渴”病理论,并将其与现行的“三消”理论进行对比,以期找出更 符合于临床实际的理论规律,用于指导实践,提高临床疗效。 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