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_问题与发展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_问题与发展趋势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升3个百分点,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

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

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上海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上海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纲要》中,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

目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下面,就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说明如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与现状(一)概念与构成。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从企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其本质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进行的服务活动外置出来,为制造业、流通业提供服务,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推动制造业、流通业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由物流服务、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服务、金融保险服务、商务服务、职业教育服务等构成,涵盖总集成、总承包、品牌营销、节能环保、专业维修等领域的综合服务。

(二)现状与特点。

1、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2006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244.20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0.6%,已提前达到了国务院7号文件的目标要求。

据初步测算,2006年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740.66亿元,同比增长10.4%,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52.3%,对第三产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3%(见附表)。

2、六大行业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

按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文/陈宇先海商论坛上海商业34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产业中有六大行业成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

2006年,从行业增加值规模看,金融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业、信息业居前,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5%、21.7%、17.3%、15.4%;从行业增加值发展速度看,信息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仓储和邮政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同比增速均超过两位数,分别增长17.3%、14%、11.3%、10%。

3、各类开发区成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

近年来,本市形成了研发型、物流型、综合型、创意型四大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

2006年实现了“三个集聚”:一是开发区按工业总产值计算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87.2%。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向开发区集聚,第三产业利润和上缴税收分别达到285.13亿元和394.05亿元,占全市开发区税收总额825.26亿元的47.7%,占全市第三产业税收总额的19.3%。

三是二三产业吸引外资向开发区集聚,全年吸引外资项目1631个、合同外资金额64.20亿美元,实到外资41.53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40.2%、44.1%、58.4%。

4、现代科技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源动力。

主要反映在:(1)国际性。

我国加入WTO后,上海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四个中心”建设加快;伴随着上海经济的强劲增长,外商投资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也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2006年末,落户上海的国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商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的数量分别达到154家、150家、196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5.8%、10.3%和10.7%。

2006年上海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合同项目分别达到97.62亿元和2962项,比上年增长33.5%和6.7%,占全 市总数的67%和72.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7.4个和28.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速59.9个和23.1个百分点。

(2)知识性。

一方面反映出,以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知识服务业越来越成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产业。

2006年,这两个行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37.1%,与新加坡所占比重相同。

另一方面,这两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增工作机会大于其他行业,2006年这两个行业年末从业人数达到70.55万人,比上年增加10%,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数比上年增长11.1%,居各行业增幅第二位,仅次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幅。

(3)创新性。

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灵魂,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技术,推动上海金融服务集群发展,加快成为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中心。

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有效性和科技内涵。

(4)融合性。

二三产业的融合日益突出,其中,创意产业发展给传统的文化产业赋予新的生命力,实现了技术、经济与文化的融合。

5、促进就业成为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社会的“闪光点”。

实践证明,生产性服务业是吸纳城市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之一,为解决高低端就业人口,保持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6年,全社会从业人员885.51万人,比上年增加22.19万人,增长2.6%,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502.45万人,比上年增长4.7%,就业比重达到56.8%,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172.75万人,比上年增长5.7%,占全市就业比重为19.5%;同比增速均高于全市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速。

需要改进的问题(一)需要加强学习,提高对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大意义的认识。

传统观念和理论将服务业视为非生产领域,不创造物质财富,不能称为产业,其部门和劳动者的收入要依靠再分配取得,靠生产部门养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后,将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已超越农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成为主要的产业部门,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国际发达国家服务业创造的社会财富已占7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

(二)需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求明确组织领导体系,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按照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不同类型,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实服务业统计力量,增加经费投入。

(三)需要着力提高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

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

要根据上海的区位优势,研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业务外包企业,形成一批外包产业基地。

建立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金融和管理等服务。

(四)需要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

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信息技术外包和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的服务企业,实行财税优惠。

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五)需要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运用各种手段,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二是要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立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三是要积极营造有利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氛围,做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招商引资、交通配套等工作;四是要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

发展趋势(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升上海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从国际上看,一是服务经济已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共同经济形态,2004年,香港、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都在82%以上。

二是服务业成为吸纳大城市就业人口的主要渠道,2004年,巴黎、海商论坛上海商业35伦敦的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分别达到82.8%和90.2%;香港2005年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86.2%。

三是优势服务行业的发展确立了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国际角色。

伦敦、纽约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业确立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新加坡以高度发达的航运业成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以高度发达的服务业成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从上海经济发展看,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首要推动力,将成为上海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重要趋势。

随着大规模生产日渐普遍,纯制造过程已不能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只有更多的服务渗透的生产过程才能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二三产业的融合顺应了这样的形式。

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创造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由于专业化分工日益清晰,原先依附于制造业中的服务性业务开始壮大,并逐渐脱离制造企业独立出来,形成了融合二三产业特性的生产性服务企业。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在美国,2005年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近6万亿美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7.73%,超过美国的服务业总量的70%。

二三产业融合具体体现在:一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二是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三是区域内的产业融合。

(三)服务种类和模式不断创新的趋势。

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新的服务需求不断涌现,新技术进一步渗透,服务种类和模式不断创新,尤其是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知识密集型行业。

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出现融合化和无线化,催生了很多新的服务种类和经营模式。

金融服务业不仅每年有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出现和应用,同时模式创新也很快,在世界发达国家,网络银行已覆盖了除现金以外的所有零售银行业务和部分投资银行业务。

研发服务业中的跨国化和联盟化趋势日益明显。

全世界研发开支最多的公司有一半以上在中国、印度或新加坡进行。

附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构成、发展速度比较(现价)(2004—2006年度)上海商业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