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
一、“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
(一)敢于尝试挑战性的工作“9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敢于创新,有想法、有主见、有创意,喜欢挑战性的工作,在他们看来,学习不
但是知识,更是一种适合工作环境的水平。
据人人网对入职两年的
“90后”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工作挑战性较小、内容过于单
调成为“90后”毕业生对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2]“90后”大
学生更注重职业发展前景、挑战性的工作机会、企业发展前景良好、
能尝试不同性质的工作、高企业知名度等。
(二)求职路径多元化和网络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等媒体
的兴起,“90后”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也更加多元化和网络化,网络、
电视媒体求职正成为“90后”大学生择业的又一重要途径,传统现场
招聘会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削弱。
电视、网络等新媒介为“90后”大学
生提供了一个更便捷、更广阔展示自我的空间平台,一些自信的“90后”大学生勇敢地走上电视、网络求职的舞台,一部分“90后”大学
生通过观看电视求职节目、职场选秀栏目来学习职场规则和求职面试
技巧及求职礼仪。
微视求职、网络视频求职也广泛受到“90后”大学
生的热捧。
(三)求职目标生活化与功利化在影响毕业生求职的主要因素中,很
多“90后”大学生表示,在择业时,最关心的是工作时间的安排,企
业的作息时间是否固定,是否有带薪休假等受到毕业生的广泛注重。
实行弹性工作时间的岗位更受追捧,同时是否需要加班也成为“90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较为注重的问题。
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
就业时优先考虑的是发展机会,其次考虑薪酬待遇,在他们看来,发
展机会占主导位置,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想法较少。
所以,毕业生找
工作时,更加趋向于给自己带来实际物质财富的工作,而回避对社会
发展有贡献的工作。
二、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分析
(一)个人因素1.理想信念。
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观点,对“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短视化、功利性、物质
化的不良消极思想严重影响“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理
想信念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就业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从而促使
他们选择不同的职业取向。
2.生活追求。
“90后”大学生因为所处的
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生活的理解有其独特性。
他们追求个性、自信大胆、追赶时尚潮流,摒弃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生活方式,他们崇尚
的生活理念是追赶流行,追求挑战,热衷时尚,要工作更要生活,要
薪水更要自由,他们忍受不了没完没了的加班,宁愿少赚点钱,也不
愿意被工作套牢。
3.个性化。
“90后”大学生年轻气盛、强调个性张扬,工作中总是表现出与其他年代的同事的处事风格不一样,同时也
被其它年代的前辈们当作异类而不受欢迎。
据专业人士认为,吸引
“90后”大学生的工作岗位有三大特点:一是要好玩,“90后”大学
生是娱乐至上的一代;二是离不开网络,“90后”大学生整日沉迷于
互联网;三是互动性,“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展示。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有着相对较好的家庭
经济条件,经济负担较小,所以在择业时往往把个人兴趣和爱好放在
首位。
(二)社会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
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升,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和权
力的过度追求,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
伴随着物
价的持续上涨、贫富差别的持续扩大,人民币持续升值,高等教育的
去精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
境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改变,作为社会成员的“90后”大学生也难处
之泰然、置身度外,耳染目睹中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
侵蚀,通过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功利,
更加物质,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谋福祉的工作理念削弱,表现在大
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向上更具目的性、功利性和选择性。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又一重要因素。
作为学生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90后”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家长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
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往往影响着子女的择业选择。
据研究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中,来自
家庭以及家人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占了35%以上,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影响最直接和最深刻的是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一岗定终身、求
稳定、求保险的就业观点、编制情节等保守就业观点在农村大学生中
表现的比城市学生更为突出,而依靠托关系走后门找工作的求职方式
更受城市学生的认可。
在就业渠道还不完全畅通、就业环境还不太公
平的背景下,处于从幼稚到成熟转折点的“90后”大学生还没有走出
心里断乳期,缺乏独立性,家庭环境将直接影响“90后”大学生的职
业价值取向。
(四)学校因素就业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
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自己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
这种现
象的出现说明在高校层面培养人才需要改革,很多高校人才培养脱离
实际,学生的实践水平较弱,知识结构不能很好的适合社会,在传授
文化课程的同时,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水平素质。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
专门机构,不但负责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和树立学生
的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高校对学生所产生教育结果的成功与否,都能
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体现。
三、“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一)强化“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就业工作,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动,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意见》指出,“为了适合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
需要,学校在就业工作中必须大力增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准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保证高校毕业生能顺利、即时、充分就业,促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丰收。
”面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准确地做好生涯规划、如何转变就业观点、如何调整就业心态、如何维护就业诚信,等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素质入手,都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二)增强“9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没有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不但给学生今后的就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也使当前的生活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水平水平,提升竞争力,及早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要进一步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拓展训练、单独辅导、测评等形式,增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掌握自我认知的方法,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与指导,如一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二年级展开职业探索,三年级展开就业素质训练,四年级展开就业技巧培训,通过解决不同年级学生所遇到的不同问题,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三)创新“90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形式很多“90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过多次的社会实践和实习见习经历,对于未来的工作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但是对于将来的职业生涯认知和职业规划、职场适合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
高校应该结合专业特色,重新定位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应该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真正能起到指导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学校要建立职业发展导师队伍,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能够展开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展开针对毕业生的职业咨询室、简历工作坊、职业大讲堂等各项就业指导服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增强“90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培养自主创业已成为一部分“90后”大学生就业取向的一大选择,高校要努力适合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开设创业指导课必修课,将学生传统的就业观点从被动就业转变为自主创业,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水平,充分实
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学校要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来提升“90”后
的创业水平,出台相关举措来激励大学生创业,做好毕业生自主创业
证申领、审核、发放工作,协助学生落实自主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
保贷款、创业地落户等优惠政策。
(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水平和
实践水平是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新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
素质。
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水平
的培养和训练,做到应知皆知、应会尽会。
积极构建大学生“见习+实
习+就业”机制,切实增强实习、实践与实训教学,将毕业实习、毕业
设计与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考核录用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为大学
生就业开拓更加通畅的渠道。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