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3+4”阅读教学——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一、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的属性特征:1.学习应该是积极的。

学生在自觉的构建整合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与行为都会表现得比较积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承认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强化他们的这一学习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讲究调动学生学习驱动力与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艺术。

2.学习应该是建构性的。

学习是通过同化、顺应与平衡使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变化规律,研究在什么时候需要同化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需要使学生的观念产生顺应效用;酒要研究通过哪些途径、方法、手段去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基础,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供有用的课程资源。

3.学习应该是累积性的。

学生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教师的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在追求教学效率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学习的承受能力,要注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靠大量的课外作业,靠挤占其他学科的课外学习时间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不是真正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要研究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与技能。

4.学习应该是目标性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是目标、目的、行为的始发者。

根据这一点仅仅由教师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不符合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课标与教材、资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必要每天都与学生进行商议而后才确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思想方法是有根据的。

但是当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目标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相一致的时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5.学习应该是诊断性的。

学习的诊断就是学习者对于学习效果的自我监控机制,就是检查判断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积极追求是否与自己的学习目标相适应,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扮演的角色就应该是经常用学习目标来提醒并引导学生的学习,以求不至于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分地脱离学习目标,使得课堂气氛看起来比较热烈,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6.学习应该是反思性的。

反思是关于思维的思维过程,是自己对自己学习行为的理性范畴进行再思索的过程,可以使学习者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策略,教师教学艺术研究的着眼点就应该考虑,如何引导并为学生创设、提供学习反思的机会,如何养成学生反思性学习的习惯。

7.学习应该是探究性的。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建独特而适宜的探究情景,探究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相关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现有的问题,思考拓展的问题,解决连带的问题,亲自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直接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结论性的知识。

8.学习应该是情景性的。

学校学习的弊端往往就是缺乏真正适宜学生学习的真实情景,这就为教师更提出了一个教学艺术的难题,教师如何在基本脱离社会实践的环境中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性知识的过程中,尽量参与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所学知识能够回归生活,逐渐远离学习知识是为了参加考试的恶劣情景,改变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社会普遍问题。

9.学习应该是疑问性的。

学习始于疑问,始于问题,学习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在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才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否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被磨灭。

基于这一观点,教师的教学就应该时常思考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探究,促使问题的解决,并在旧的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会产生出新的问题。

(二)依据语文教学的目标叶老说:“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

”对此,叶老也作了解释:“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

国文教学所以要用课本或选文,就在将课本或选文作为凭借,然后种种工作得以着手。

”“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

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言在意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意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到此地步,阅读书籍的习惯也差不多了。

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

学生起初当然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要他们养成;而养成的方法,唯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三)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理念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理念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3+4”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一)“3+4”阅读教学模式中的“3”指的是阅读教学的过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的效果如同一首曲目的序曲,定下了发展基调。

导入新课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采用讲故事导入、插图导入、谈话导入、复习导入、设问导入等诸多形式,其主要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链接已学过的文章,或联系生活体验,围绕所学的新文本主题建构一个话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或经历感受,做好新旧知识的链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愿望。

2.自主读书,达到正确流利。

整体入文,初读感知。

这一步强调让学生自主地整体地阅读课文。

在语言环境中认字学词,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

3.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梳理概括,争取把书读薄,“薄”到一个段”、“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这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也就达成了。

4.合作交流,质疑问难。

引导、鼓励学生在小组里交流阅读心得;质疑问难,尝试解决,实在不能解决再向老师质疑。

第二步:精读课文,重点感悟这一步是阅读教学的侧重点。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紧扣文本的主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像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

同时依据课标对不同学段拟订的教学目标,结合文本的特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文本阅读训练项目,同步凭借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习得一些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阅读积累。

教学一篇课文该怎样抓住文章的主题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文章题目入手。

例如:《黄河的主人》(苏教版第八册)读了题目后,可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

筛选出主要问题:谁是黄河的主人?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他怎么就成了黄河的主人?组织学生围绕主要问题朗读理解课文,从而感悟“艄公”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这就确定了文本的主题。

(2)从文章中心句入手。

例如:《九寨沟》(苏教版第七册)中可以从“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句话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体会为什么说“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九寨沟的神奇与美丽。

(3)从关键词句入手。

例如:《三顾茅庐》(苏教版第八册)第一段中点出“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以下就可以围绕“诚心诚意”引导学生去了解刘备如何诚心诚意邀请、尊敬诸葛亮的?刘备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诚心诚意”的结果如何?从这样的“诚心诚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从文章的动情点入手。

《天鹅的故事》(苏教版第八册)一课中“老天鹅破冰”和“众天鹅破冰”的场景,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非常具有感染力。

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两个场面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感受天鹅的团结、奋进,融入这美好的情境中。

(5)从学生对文本的疑难点入手。

《烟台的海》(苏教版第十二册),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对学生而言,这是理解的疑难点。

那么,我们就从这个疑难点入手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感知文本的主题。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当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总之,要根据文本的特色来确立文本主题。

文本主题确立后,教学中要围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整合文本信息,抓语言文字训练,优化教学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对话,形成情感碰撞,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落到实处。

第三步:梳理拓展,积累运用这一步可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设计:1、师生合作,梳理学习内容和方法;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3、做有创造性的综合练习,开展必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如背诵、习作、表演、写广告词等。

总之,学习语文重在积累。

积累语言、积累认识、积累情感、积累写作方法。

(二)“3+4”阅读教学模式中的“4”指的是阅读教学中,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可分为四个基本环节,即“自读——交流——展示——练习”1.自读。

“自读”就是学生根据师生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共同确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画出感受深的内容,同时在旁边写写体会,做做批注。

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2.交流。

“交流”就是小组的合作研讨。

可以是两人一组,也可以是四人一组等。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相互启发,共同生成,以他人智慧之长补个人认识之不足。

3.展示。

“展示”就是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认识不全、认识不深、认识不准的问题,进行帮扶、点拨和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