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首先什么是藏药?在藏药理论指导下所使用形成的药物就叫藏药。
藏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理论 有什么区别?第一,藏医药理论自成理论体系。
第二,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中所使用的二千六、七百种药材, 这其中有一千三百多种是在中医药典籍中所没有记载的,这些药材大部分是生长在青藏高原 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当中的。
它主要讲的是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的动态平衡。
这三大因素根据不同机能又可分为 五种小要素:如隆又分为多种隆;赤巴又分为多种赤巴;培根也分为多种培根。
它和中医中 的阴阳五行不同。
藏医认为: “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进行生命 活动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它们之间如果保持平衡和协调状态,则人体就是健康的,一旦 它们之间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出现偏盛或偏衰,这种平衡协调状态受到破坏,则人体就会 发生疾病,出现病态。
那么这三种因素是指什么呢?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和“培根”这三种因素。
“隆”、“赤 巴”和“培根”是藏语的音译,由于它有不同意译的译法,如有的译为“风、胆、痰”的,有的译 为“气、火、粘液”的,更有将其译为“风、火、水土”的。
如果按照意译则易造成混乱,为了 不失原意,故仍音译为“隆”、“赤巴”、“培根”为合适。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
它的性质与汉族中 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具有中医“火”的性 质。
“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 系。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
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
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 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
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
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
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 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
诊治方法诊断.实用文档藏医的诊断方法与中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中医的望、闻、问、切,藏医都 有。
但藏医更注重尿诊,要求收集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做标本,把尿放置在银碗中加以搅拌, 然后观察尿液的颜色、泡沫、气味、漂浮物、沉淀物以及外加其他物质后的变化,来判断疾 病。
其观察内容包括尿的颜色,蒸汽大小,臭味浓淡,泡沫大小、多少、颜色浓淡、消失快慢, 沉淀物的有无和形状,漂浮物等。
例如,热性病人的尿呈红黄色,臭味浓,蒸汽维持时间久, 泡沫呈黄色,消失快,沉淀物呈乱云状治疗藏医采用的治疗手段也有多种形式,除了服药外,还有穴位放血、穿刺术治疗腹水,冷暖敷针 拔白内障、导尿、熏蒸治疗、油脂疗法等。
这些方法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
藏医理论系统、完整,医学典籍众多。
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 8 世纪宇脱·云丹贡布所著的《四 部医典》。
该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解剖、胚胎发育、 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与治疗器械等等,内容极为丰富。
后经历 代藏族医师的修订、增补,特别是经 11 世纪宇脱的 14 世后代、新宇脱·云丹贡布的全面修 订,成为现今流行的版本。
宇脱·云丹贡布对藏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因此 受到代代藏医和藏族人民群众的普遍尊敬,被列为“吐蕃九名医”之首,被称为“雪域医圣宇 脱王”。
藏医理论专业名词解读文章摘要: 藏医理论博大精深,和中医理论相比,有共通之处却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今天藏汉双 语网的小编整理了藏医学理论中常见的医学名词,以助藏医理论博大精深,和中医理论相比,有共通之处却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今天藏汉 双语网的小编整理了藏医学理论中常见的医学名词,以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藏医精髓。
一、五源学说.实用文档五源学说又称为五元学说,它认为物器界(器世)及人和一切生物(情世)产生的根源为 土、水、火、风、空,称之为五源。
土、水、火、风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四种基本物质,空是物质存在、增长和运动的空 间,它们之间相互滋生、演变、发展,并进行抽象推理、演绎、归类,用以解释物质世界的 结构和运动形式,这便是五源学说。
五源学说很早应用于佛教哲学,以后应用于寿命吠陀医学。
藏医药学在形成过程中将它 移植到藏医药理论中,广泛应用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诊断、防病治病及药物方剂等 很多方面,正如《四部医典》后续部说:“众生身由四源成,疾病缘由四源起,药物性味四 源定,身病药皆四源生。
”二、五行学说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就是以它们的属性和相互滋生、制约的复杂 关系来归类、演绎、解释物质世界的构成和事物变化。
藏医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辨证施治。
藏医将五行学说主要应用于脉诊学,其他 方面藏医多用五源学说。
藏医将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之脉象联结起来,称为 五行脉,即金主肺脉,木主肝脉,水主肾脉,火主心脉,土主脾脉。
按五行相生(金生水、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原则,若在心脉上(火主心脉)出现了脾脉(土主脾脉) 跳动,即为正常脉(火生土)。
与此相反,出现了五行相克的脉(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则为病脉,如 在心脉出现了肺脉(金主肺脉)跳动,则为病脉(火克金)。
藏医也认为不同的时令季节,人体的脉象会有所变化,这些都跟五行有着密切关系。
即 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属七十二天,在两季交替之间有十八天,这样将一年分为五个七十二 天,然后冠之以五行联系。
春季七十二天属木,为万物生长季节,肝胆属木,亦属旺盛季节, 故木主肝(胆)脉;夏季七十二天属火,是心活动的旺盛季节,心属火,故火主心脉;同样道理, 秋季七十二天属金,金主肺脉;冬季七十二天属水,水主肾脉;春末夏初、夏末秋初、秋末冬 初、冬末春初各有十八天,四个交替时节共七十二天属土,土主脾脉。
藏族足浴三、藏医药的理论体系藏医药学的理论有:五行、六味、八性、十七效。
.实用文档藏医学认为药物与五行有关,药物的生长源于五行,即土、水、火、气、空。
土为药物 生长之本源;水为药物生长之汁液;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源;气为药物生长运行之动力;空为药 物生长之空间。
五行缺一,特别是空缺少,药物则无生机。
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药物生长 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是当今所说的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
另外,藏医认为药物的味、性效亦源于五行。
土性偏强的药物具有强筋骨、增体力、滋 补强身之效,可治隆病。
这种药物味甘,具有重、稳、钝、柔、润、干之性,根及根茎类药 材大都属于土性。
水性偏强的药物具有使七大物质基础(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聚集, 增生肌肉之效,可治赤巴病。
这种药物味涩、酸,具有寒、凉、润、稀、钝、软、柔之性。
皮类药材大都属于水性。
火性偏强的药物能促进七大物质基础成熟,助消化,促吸收,增生体热,荣润肤色,可 治培根病。
这种药物味辛、涩。
大部分花类、种子类药材都属火性。
气性偏强的药物可强筋骨,通经活络,增生体温,收敛疮疡,促进七大物质基础运行。
这种药物味苦、涩、咸。
皮类药材大都属于气性空性偏强的药物,具有四性的通性,其功效通行全身无阻,舒胸宽腹,遍及肢体,适用 于一切疾病。
果类和种子类药材大都属于空性。
除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皮类药材分属五行外,藏医还将其药材的颜色和五 行联系。
黄色或淡黄色者为土,白色者为水,红色者为火,绿色者为气,蓝色者为空,于是 可根据药材的颜色来考虑其属性,决定其味、性、效。
六味,即甘、苦、酸、辛、咸、涩。
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开窍舒胸,生肌愈疮,干黄水之功效。
苦味具有清血热、赤巴热,健胃舒胸,增生腹肌之功效。
酸味具有健胃消渴,增生体温,生培根之效,对赤巴有益。
辛味具有增生胃温,健胃消积, 镇静催眠,驱杀肠胃寄生虫,荣润肤色之效。
咸味具有熄风镇静,消肿化积,消烦渴,增生 体力,生血,生赤巴,干黄水,下死胎之效,但对麻风病、痘疹、疮疖有害。
涩味具有通淋 止泻,复苏开窍,荣润皮肤,驱虫之效。
另外,还有三化味,即服药后在体内经吸收,其原来药物之味发生变化。
如甘、咸味转化为甘味,辛、涩、苦转化为苦味;酸味吸收后仍为酸味。
因此,甘、酸、苦称之为三 化味。
.实用文档八性,系指藏药具有八种性能,即寒、热、轻、重、钝、锐、润、糙。
药性重、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
十七效,就是藏药有十七种功效,即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
十七效是藏医遣药组方的理论基础,每种药都有其固有的性、 味、效,而在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则应根据其功效配伍组方,组方原则是以十七效为对治, 即寒与热为一对治,寒性病用热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
在一对治中,一为药性,一 为病性,互为对治。
同理,温与凉、钝与锐、稳与动、润与糙等均互为对治,这是藏医辨证 施治用药的理论基础。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 中药和藏药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理论上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 的地方。
中医是二元论,药理是四元五味,而藏医与中医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藏药也较有独 特性。
藏药与中药的区别除了表现在产生地域的不同上,还表现在理论体系以及药材采集、 炮制等方面。
.实用文档1、藏药的无污染特性和治标治本功效 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 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
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等,其中以苦 味为药物效果最佳。
如蒂达藏药的独特,一般是全草入药(整个草药入药),而且是阴干, 所以它的高效的药物成份没有被破坏。
另外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 3800 多米的雪峰上, 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 药还要见效快。
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 疗。
2、藏药原材料的采集 藏药的采集与中药也不同。
中药是跟着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 集。
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 疾病上有极佳效果,而且基本是一年只采集一次,珍贵稀有。
3、藏药的炮制 藏药的炮制术语中药存在差异。
藏药炮制技术吸收了古罗马、古阿拉伯、古印度、中医汉方 等世界医药学炮制技术之长,并且与高原医药炮制技术有效融为一体,非常善于将多种矿物 质与重金属经过上百道去毒化工艺炮制,去毒存性,又与动物、植物药材科学配伍,成为多 种复方配伍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