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1I_区域经=;}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摘要:本文从发展中藏药产业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动植物资源优势入手,审视青海发展中藏药产业的现状,分析青海发展中藏药产业的制约瓶颈,构建进一步发展青海中藏药产业的思路.关键词:特色经济中藏药产业研究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藏医药的主发源地,造就了其动植物资源优于其它地区而具有活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青海省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动植物资源优势,把中藏药产业的发展和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对全省优势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现实审视(一)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为发展中藏药产业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青海药用动植物资源种类十分丰富且分布广泛,储量大.在藏药经典《晶珠本草》记载的2294种中藏药资源中,青海的中藏药材有1294种,占比达56.5%, 其中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有198个品种是国家和青海确定的重点品种.特别是一些特产药材,地产药材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藏茵陈,锁阳,塞龙骨,红景天,雪莲等,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另外青海的高海拔,强紫外线及氧气稀薄等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药用动植物天生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生物特性. (二)方兴未艾的中藏药工业,为青海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十五"期间,青海省把中藏药产业作为青海省四大优势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人才,对外宣传等方面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 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青海生物产业园区为发展平台,培育了一批地方中藏药生产企业,中藏药生产企业从最初的7家,发展到如今的50余家.2002 年.企业开始实施GMP改造,截至目前,全省29家药品生产企业已通过GMP认证,这些企业大多装备和技术比较先进,已形成年加工生产中藏成药5000余吨的能力,部分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GMP改造后,青海制药行业生产能力已达到100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藏药产品已从手工作坊炮制发展到工业化生产,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全省拥有708个国家药品人行西宁中支课题组生产批准文号,其中中藏药品种有435 个,占62%.药品剂型主要有丸剂,散剂,口服液,胶囊剂,冲剂,片剂等14大类,品种主要有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昧松石丸,如意珍宝丸,仁青芒觉,乙肝健,藏茵陈片,肝泰舒,风湿胶囊等.保健食品有大黄茶,虫草精口服液,红景天饮料,沙棘饮料等,产品主要应用于肝,胆,胃,心脑血管等方面疾病的治疗.一大批经过长时间的传统方式继承和现代技术培植后的中藏药品牌已树立,如依托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兴起的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三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宝鉴堂国药有限公司,青海晶珠藏药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大地药业有限公司等中藏药生产企业,利用冬虫夏草,大黄,红景天,藏茵陈,麻黄,麝香,塞龙骨,牛羊骨等高原动植物资源,研发出的一批中藏药产品,创立的"晶珠","三普","金珂","三江源"等品牌,成为青海高原走向世界的一一张张金名片.(三)综合发展的产业化之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三赢".随着以中藏医药产品开发和研究为依托的中藏医药生产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中藏药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有些药材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一些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和有种植愿望的农牧民,已逐步开始种植中藏药材.目前全省药材种植面积大约11万亩,品种较多.种植面积前十位的品种为大黄,柴胡,甘草,黄芪, 2010.4膏碜耋融25支===区NNIF,,防风,牛蒡子,枸杞,党参,当归,板蓝根;种植面积达8.13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73%,其中大黄3.92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35.6%,占前十位种植而积的48%.由中藏药产业延伸的种植业,眼下发展势头良好,已初显成效.如:德令哈市积极探索"以林为主,林草并举,林药结合,综合发展"的产业化路子,大力发展中藏药产业,调整农林牧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种植中藏药面积近1.5万亩,采果近6000亩,仅年产枸杞干果达30万公斤,种植菊芋4000亩, 试种成功大黄,黄芪,甘草等2o余种中藏药材,中藏药种植年产值达700余万元;800户农民加上其他种植者1万余人从事中藏药材种植,种植户平均每户年增加收入1200元,占年人均纯收入的50%;种植区内,农牧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85%的农牧户住进砖混结构新居,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中藏药种植在为德令哈市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不可或缺的中藏药价值,使得中藏药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中藏药作为我国民族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医学价值.这种医学价值,是与中藏药源远流长的历史,系统完整的理论,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复杂多样的炮制技术,勘称瑰宝的经典药品密不可分.在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医药产业突飞猛进的今天,作为传统药物, 仍然能够为市场所接受,得到患者的认同,成为有一定规模的朝阳产业,充分显现中藏药其独特的价值和长盛不衰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儿千年大量的,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源于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中不断优化形成的独特确切的功能疗效.无论现在还是今后,都将是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并且将在许多特定的医疗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药品健康化和健康生活化的市场大趋势,为发展现代中藏药产业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机遇.(五)积极有效的信贷扶持,助推了中藏药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青海省26jf澎宝融2010_4金融机构始终把发展中藏药产业摆在分重要的位置,积极发挥金融支持中藏药产业发展的作用,从青海生态立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大局出发,开拓创新,努力探索金融支持中藏药产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同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挥资源优势,对发展中藏药产业,种植开发和利用中藏药药材等项目给予积极扶持.2002年至2009年5月,全省累计完成医药产业同定资产投资15.68 亿元,在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中,银行配套资金1.14亿元,全省金融部门对中藏药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达数十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中藏药企业的发展.2008年,青海通过CMP认证的品生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亿元; 生产巾成药754吨,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销信收入7亿多元,其中生产中藏药的企业22家,实现销售收入4 亿多冗,有14家企业达到每户500万元以上.二,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一)中藏药产业总量未形成规模优势.青海中藏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国内来看, 在深沪上市的52家医药企业中,青海虽有2家,但其经济总量排在最后.从省内来看,全省中藏药生产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企业数目和销售额均在全国倒数第二位.从近5年全省27家中藏药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看,企业经营业绩逐年增长,市场虽然稳中有升, 但没有大的突破,而且存在年产值仅为一,二百万元或数十万元,甚至零产值的企业.2008年全省中藏药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本行业总户数的30%左右,而70%的企业规模小, 效益低,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低,而且产品剂型滞后,多为传统剂犁, 地方标准或仿制产品,致使中藏药行业整体实力较弱,难以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一些产品只得到本地区的认可和使用,且大部分是处方药,只能凭医生处方购买,此外,药品不能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直接影响藏药在医院这个主流渠道的用药,阻碍企业产品市场空间的拓展.(二)产品结构不合理,研发资金不足,新产品研发能力弱.据报道,同内一些大型企业的研发投入『销信额的15%以上.但是,据了解,2005年一2008 年,青海27家中藏药生产企业中有12 家在科研创新方面给予了资金投入,其中占销售额15%以上的企业为6家,其余企业仅投入销信额的o.5%-5%,个别企业未投入.四年总计研发投入超过500万元的有"金诃","三普","晶珠"等.获得政府研发项目资助的企业有9 家,总计900余万元;获得政府技术改造项目资助的5家,总计1090万元.此外,受藏药生产和工艺水平影响,目前青海生产的中藏药药品结构不合理,剂型简单,生产技术基本停留在丸剂,片剂等传统生产工艺阶段,导致全省27家中藏药生产企业拥有的437个品种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的仅有109个,非处方药品种166个,企业长期生产的品种有130余种,真正有市场有销路的药品只有50余种.而我省三分之一的中藏药企业无科研机构,具有科研机构的企业大多也严重缺乏科技人才,流动资金和技术开发费用,特别是缺乏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藏医约专家和现代企业管理的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致使研发力量十分薄弱,新产品研究开发迟缓.(三)银行审慎经营与企业融资需求不配.一是南十大部分中藏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低,资产规模小,贷款担保难以落实,信用等级低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以取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二是近年来各商业银行按照审慎经营原则,进一步强化了信贷约束机制,信贷审批权限普遍上收,而且对贷款申请实行严格的审查,审贷期限短则一个月,长则三个月甚至半年,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多数企业贷款需求以短期流贷为主,特别是在原料收购期,资金区域经1t,-"-需求具有"小,急,频"的着特点,贷款周期难以准确计算;三是在2002年CMP改造过程中,许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负债经营,GMP改造完成后,由于营销手段落后,销售并木达到预期日标,致使资金周转缓慢.日前, 企业在GMP改造时的中长期贷款大多已到了还款高峰期,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题突出.(四)品牌战略化优势短期内难以显现.虽然青海省的"金诃","晶珠"商标被评为"驰名商标",在中藏药市场中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许多企业规模小,单品种产值不高,效益差,又不重视现代营销手段的运用,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近半数企业无力投入资金进行品牌宣传.有的只重视广告宣传,忽视营销管珲,产品知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生产规模上不去,与贵州苗药和甘肃奇正藏药相比,其单品种销售收入动辄千万元甚至过亿元,而青海仅为数百万元,且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的企业和产品,难以参与国际围内市场竞争.此外,全省大部分企业主要采用的是代理商模式,绝大多数藏药品种为区域范围内的销信,只有极少部分的藏药品种能够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实现全方位覆盖销信.藏约市场营销的主导格局仍为代理商模式.这种代理商模式,缺乏自营嘲络体系,正在成为藏药产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构成近年来藏药市场混乱,营销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同时,对市场不能形成由厂家主导的控制能力,将导致产品运营风险增大,品牌战略难以有效实施,产业地位得不到应有提升,制约着藏药企业的做大做强.三,构建中藏药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构建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发展体系.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科学制定中藏药产业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制定和完善促进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强对中藏药发展的帮助和指导,促进中藏药企业向规模化, 集团化方向发展,营造优良的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和竞争的创业环境,形成有利于推进中藏药现代化发展的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同时应将中藏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发展,加大对中藏药产业的政策支持,为青海中藏药走向国内同际市场创造条件;整合科技创新力量,集中优势,选择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知名品牌,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相结合的中藏药产业发展体系.(二)构建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的运作模式.药材原料的供应是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开展规模化药材基地建设,特别是地道药材和特色植物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采取以"中药企业+科研+基地+农户","民营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科研+农户联组"三大模式为主的合作方式,进行GAP基地的建设,标准化生产药材,保证药品的质量.坚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中藏药材的研究和中藏药材栽培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珍奇频危中藏药动植物资源种植养殖和替代品研究,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利用青海独特的冷凉气候资源,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种植开发和利用中藏药材,要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杜绝滥采乱挖,最大限度地限制药材资源的流失和破坏.结合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工程,把中藏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作为发展重点, 鼓励生产企业参与中藏药材种植,形成种植,养殖,开发生产的产业链,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构建和培育一批中藏药龙头骨干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扩大规模, 调整产业结构,组建大型集团公司,是青海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0目前,青海医药企业普遍规模小,基础差, 集中度低,不能形成生产和销售优势, 因此,要坚持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与引进省外知名企业相结合的原则,鼓励青海中藏药企业走联合之路,实现成员企业间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专业技术和设2010.4膏谬耋融27区僦-弦-rjj支!备条件的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和产品重复,实施产业整合,企业通过联合, 兼并,重组等形式,扩大规模,组成集团公司,与同内外大企业合资,合作,从而强化新产品开发力度,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切实解决青海中藏药企业规模小,市场分散等现状.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使其尽快发展壮大成为具有特色的骨干龙头企业,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发展核心优势产品的规模生产,充分体现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满足社会需求,获取最大利润,使其发挥对产业化,规模化的带头作用,提升中藏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四)构建适合青海省中藏药企业发展的信贷服务模式.商业银行通过信贷制度创新,建立适合科技含量高的中藏药企业发展的业务流程,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创新企业的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制度,充分考虑企业的成长后劲,以更为科学的方式评估创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合理确定企业的授信额度,采取灵活担保方式,增加担保物品种,探索在专有技术,专利等动产上设置抵押或质押,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抵押,报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及其它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形式,推动商业银行改进现有服务方式.(五)构建青海省中藏药企业发展的直接融资模式.青海省只有10家上市公司,其中药企2家,占全同上市公司总数的0.7%左右,占上市药企总数的3.8%,都是在沪,深市的主板块市场上融资,深市的200多家上市的中小企业中没有一家是青海的,更不用说我圈的B股市场.可见从根本上解决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结合青海资本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特点,创造条件,尽快培育条件较好的药企上市融资,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较小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创业板上融资,使其通过参股,入股,发债等各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拓28膏谬主融2010.4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中藏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六)构建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藏药产业要发展,离不开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队伍,这是产业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应当着力加以培育.一是充分利用青海现有中藏药教学,科研,生产等机构的技术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对中藏药技术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创新能力.二是培养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精湛,新老传承,不断进步的藏药制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确保藏药产业核心生产要素配置的长期稳定.三是建立起一家能代表藏医药研究最高水平的藏医药权威机构,整合,集成全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面的科技力量,在全省乃至全同范围内选拔有较强藏医药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支撑青海中藏药产业现代化的新药研发体系,在突出树立创造民族品牌思路的基础上,多学科并举,利用高科技手段,发掘传统中藏药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研究,探讨中藏药学的现代化科学内涵.四是以地产药材为主导,重点开展地产中药材的精深加工,在藏药丸剂,膏剂,浴剂的改造和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藏药生产的科技水平,加大藏药的科技含量,高起点地进行中藏药产品品种结构调整,使青海省中藏药品种结构更趋合理,以新,优,特产品开拓市场,提升企业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促进中藏药产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七)构建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的宣传模式.青海中藏药产业化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要在宣传推介青海的同时,大力宣传藏医药文化,促进藏医药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和领域,带动中藏药的生产销售.一是建立中藏药信息库,在企业现有网站的基础上设立"青海中国藏医药"综合网站,使之成为商业化的国际性藏医药信息中心,打造中国藏药在青海的概念.二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指导青海中藏药产业的发展,探讨资源的开发利用,种植培育等方面的问题,扩大中藏药的影响,以药品质量和疗效来提高消费者对中藏药的认知程度,让中藏药这一优秀的民族医药精品走向广阔的市场.三是以"大美青海"为宣传主题,利用"青海郁金香节","环青海湖国际白行车赛"等一系列活动在青海举办的契机,加大对青海藏医药文化的宣传,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藏医药产业的发展.(1)GMP是英文GoodManufactur- ingPractice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I隹,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2)中药材GAP是GoodAgricul- turalpractice的缩写,直译为"良好的农业规范.所谓GAP基地就是国家GAP 管理部门认可的规模化,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基地,或是加盟于同类相关中药材专营企业的基地,也是制药集团制药原料供应地.GAP基地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密集型的;另一类是松散型的,但无论什么类型,都有专营公司可实施调控和管理.实施GAP以后,只要你加盟于国家认可的GAP基地,成为基地的一员, 技术服务,种苗供应,产品质量认证,回收销售义务全由专营公司承担,农户只承担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既降低了技术风险,又减少了市场风险,甚至完全无课题组组长:石海城课题组成员:石海城贾丽均李月梅(执笔)责任编辑:李三鱼校对:淡亚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