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凡事都能与学生商量就是民主。
()2.教育学的源头是教育实践,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教育经验汇编。
()3.正确的教育目的体现了教育规律,因此,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是一致的。
()4.现场教学法是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5.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只注意到了病人的患病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落在了他的意识中心之外。
这体现了注意的指向性。
()6.对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菱形的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迁移。
()7.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决定学生是否品学兼优。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年龄是18周岁以下。
()9.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维护教师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10.舒茨提出了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11.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同时渴望解决,并通过努力能够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极大的优越性。
()12.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需承担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以及控制者的角色。
()13.教师的习惯、知识、情绪等往往成为影响教学执行力的外部因素。
()14.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现代教育观念;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学的实际情况。
()15.形成性测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测验,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等次,而不是评定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其检测结果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16.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都是不好的。
()17.由于初中生意志发展不够完善,加上情绪活动两极性的特点,他们往往比高中生在行动上更加盲目和冲动。
()18.学习中的负迁移就是逆向迁移。
()19.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诉。
()20.学校允许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21.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不同步的。
()22.几十名年龄和知识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就是班集体。
()23.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24.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写好规范的教案,上课就一定受学生欢迎。
()25.考试既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手段,也是检查教师工作的手段。
()26.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教学规律制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客观的,不能任意制造、改变或废除。
()27.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28.感知是个体能动的认识过程,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感知教材要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
()29.中学生小红认为自己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红的这种学习动机属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30.在分配学生座位时,应考虑对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共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1.让学生进入不同情境,担当不同角色,去表演、感觉、体验、理解角色,从而掌握现代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种工作方法是()A.激励法B.角色模拟法C.惩戒法D.行为训练法2.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是指()A.正向功能B.显性功能C.隐性功能D.负向功能3.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此时的教育活动渗透在生产和生活中,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没有专门为教育所用的内容和场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可言。
这说明原始社会教育具有( )A.非独立性B.原始性C.平等性D.普及性4.“相观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论述出自( )A.《学记》B.《论演说家的教育》C.《论语》D.《四书集注》5.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原因,我国古代思想家( )从神学化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属遗传决定论一派。
A.荀子B.孟子C.董仲舒D.庄子6.将目标分为若干个子目标,将问题分为若干个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通过一系列子目标的实现及子问题的解决,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问题解决的策略是( )A.顺向推理B.爬山法C.反向推理D.手段—目标分析法7.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将动机划分为( )A.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C.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D.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8.根据经典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 )A.刺激泛化B.消退C.恢复D.刺激分化9.一般而言,简单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好采用( )练习法。
A.部分B.整体—部分C.整体D.部分—整体10.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
这种现象属于( )A.一般迁移B.垂直迁移C.正迁移D.负迁移11.教育法从其本体意义上来讲是一种( ),它具体规定行为主体可以怎样行为,必须怎样行为和禁止怎样行为,指明各行为主体行为的条件、内容和行为的后果。
A.行为规范B.行为准则C.行为规则D.行为参照12.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A.14周岁以下B.14~16周岁C.16~17周岁D.18周岁以下13.学校应当逐步实行教师()A.终身制B.聘任制C.签约制D.合同制14.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属于教师基本权利中的()A.教育教学权B.学术研究权C.学生管理权D.参与管理权15.学校()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A.可以B.不得C.在特殊情况下可以D.经批准可以16.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对迁移的决定性作用。
这一学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明确两个情境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发生。
A.官能B.强化C.顿悟D.刺激17.提出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的学者是( )A.麦克费尔B.皮亚杰C.诺丁斯D.班杜拉18.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最终必须落实到( )上。
A.德育内容B.德育原则C.德育方法D.德育规律19.以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称为( )A.说服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20.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而定,具有多端性21.()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C.直觉思维D.发散思维22.()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A.意志的果断性B.意志的自觉性C.意志的自制性D.意志的坚韧性23.以某一具体事件、某一言行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如“一次失败就认为这足以证明自己没用,是失败者。
”“公共场合出了点洋相就认定自己又笨又蠢,连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更何况其他。
”这属于不合理信念中的()A.糟糕至极B.过分概括化C.绝对化要求D.过分幻想24.一些初中生在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时,感到雷锋精神非常高尚,值得大家学习。
这种道德情感体验是()A.想象的道德情感B.直觉的道德情感C.分析的道德情感D.伦理的道德情感25.初中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或者学习活动本身,这样的学习动机是()A.次要动机B.内部动机C.外部动机D.主要动机26.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强调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
这种观点属于()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27.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A.学校B.学生C.学习D.教材28.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是()A.教育学生做好功课B.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协调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教育29.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是()A.遵守师德规范B.坚定理想和信念C.优化的智能结构D.更新教育观念30.加里宁说:“既然你们在今天、明天、后天就得把你们的所有的一切都奉献出去,但同时你们如果不日新月异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力量和精力,那么你们的任何东西都留不下来了。
”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A.爱国守法B.终身学习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31.教育者施教传道与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A.德育内容B.德育活动C.德育方法D.德育过程32.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思想教育B.教学C.课外活动D.社会实践3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B.使学生更快乐地学习C.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与技能D.对传统教育课程的改革34.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称为()A.导入B.备课C.讲授D.板书35.师生关系表现在人格上是()A.教学相长B.民主平等C.尊师爱生D.礼尚往来36.柴老师退休后还坚持去老年大学学习,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3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A.文化素养B.学科知识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职业素养38.能改变“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计划C.课程是经验D.课程是活动39.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促进了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人格的养成。
这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A.教育性B.交往性C.间接性D.领导性40.小玲刚刚转学,害羞胆小,不敢发言。
钟老师多次鼓励并表扬她,让她逐步克服胆怯,勇敢地在课堂上发言。
钟老师采用的方法是()A.强化法B.惩罚法C.放松法D.示范法4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时,应注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其言,观其行”。
这主要是为了()A.准确把握教学时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B.得到及时的反馈,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C.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决定作用D.加大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充分跨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2.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包括朋友角色、示范者角色、研究者角色。
这体现了教师职业角色的()A.多样性B.个别性C.合理性D.协调性43.()是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中心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