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库1.“瘸子里选将军”是一种()A.相对性评价B.绝对性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C.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决定了人的发展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3.下列哪项不属于班级授课制的优势()A.有利于因材施教B.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C.有利于获得完整的科学知识D.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普及4.范例教学在教学上坚持的三个特性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C.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D.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5.张红于2015年取得了高级教师资格,她不能应聘下列哪类岗位()A.小学教师B.初级中学教师C.高等学校教师D.技工学校文化课教师二、判断题6.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是法律制度的存在。
( )7.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8.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 )三、材料分析题9.案例一一天,班里的学习尖子朱小东给语文老师说:“老师,您好,我向您提个建议,你布置的字词我早已写过了,能不能再给我布置点别的作业,我不想再机械地抄写这些词语了,真没意思。
”案例二又到了交作业的时间了。
“老师,董小明的作业又没写。
他每次这样的实践作业都不写。
”小组长认真地向老师汇报。
老师把这些没交作业的同学叫过来大声训斥,询问原因,他们仿佛也很无辜:“老师,不是我们不写作业,而是这样的作业我们不会写。
”请结合案例现象,说明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地布置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相对性评价的典型体现。
2.C【解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不起决定作用。
3.A【解析】A项属于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4.A【解析】略。
5.C【解析】详见《教师资格条例》第五条规定。
二、判断题6.×【解析】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是法律事实。
7.×【解析】“因材施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特征。
8.√【解析】题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9.(1)在新课改背景下,布置作业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案例一中的老师经常给学生布置抄写字词的作业,没有考虑到尖子生和后进生的不同能力需求,进而导致尖子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
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难易度不同的作业,以促进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2)在新课改背景下,布置作业需要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并且作业形式要多样,具有多选性。
案例二中的老师给所有学生都布置了实践作业,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写这种作业,最后就有很多学生不交作业。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难易适度,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且布置的作业要多样化,要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愉快地做作业,并且取得进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见诸于()A.《大学》B.《中庸》C.《论语》D.《学记》2.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马克思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赫尔巴特教育学3.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学校德育的()A.个体性功能B.教育性功能C.社会性功能D.发展性功能4.为了给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教师最需要做好的工作是()A.制订班级工作计划B.制定严格的班规C.培养班干部D.了解学生5.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这一思想一经提出立即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被称为学习化社会的“四大支柱”。
A.“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存”“学会成长”B.“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C.“学会认知”“学会工作”“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D.“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一、判断题6.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7.师生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8.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科学教育为主。
()9.认为人性本恶,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的思想家是荀子。
()10.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于一级课程。
()1.C【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论语》。
2.D【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4.D【解析】略。
5.D【解析】略。
一、判断题6.√【解析】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解析】略。
8.×【解析】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应携手并进。
9.√【解析】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10.×【解析】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它属于二级课程。
1.( )是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2.儿童在识字的初级阶段,容易把一些笔画相近或相似的字读错,如把“入口”读作“人口”。
这说明儿童( )A.感知能力不成熟B.注意能力不健全C.记忆能力不深刻D.思维能力有欠缺3.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由( )于1922年首创。
A.斯金纳B.桑代克C.霍尔D.赫尔4.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 )A.经验B.问题表征C.线索D.功能固着5.( )是指接受、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6.用科学的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 )A.西蒙B.比奈C.瑞文D.斯坦福7.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试图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解释智力行为,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A.瑟斯顿B.斯皮尔曼C.吉尔福特D.斯腾伯格8.教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列举砖头的各种用途。
学生给出的可能答案是:建房子用的材料、打人的武器、用于垫高、用于固定某东西……这种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是()A.发散思维B.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D.直觉思维9.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 )A.埃里克森B.卡特尔C.皮亚杰D.维果茨基1.B【解析】略。
2.A【解析】略。
3.D【解析】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由赫尔首创。
4.D【解析】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5.A【解析】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存储、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6.B【解析】用科学方法把测验编制成量表来测量一个人的智力是从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开始的。
7.D【解析】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该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8.A【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9.B【解析】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主要有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中小学教师招聘模拟题附答案41.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
这项工作叫( )A.建立学生档案B.班主任工作总结C.班主任工作计划D.操行评定2.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 )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D.提高学生对宏观世界的认识3.“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 )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5.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的《钦定学堂章程》,由此形成中国现代学制的开端。
A.1902年B.1924年C.1912年D.1904年6.(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A.1902年B.1904年C.1912年D.1922年7.( )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
A.说理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实际锻炼法D.榜样示范法8.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品德D.政治道德9.教育者施教传道、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A.德育内容B.德育活动C.德育方法D.德育过程10.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教育家( )的成功教育经验。
A.马卡连柯B.加里宁C.乌申斯基D.赞科夫1.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操行评定的内涵。
2.C【解析】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
3.B【解析】“导生制”也称贝尔—兰喀斯特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喀斯特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立的。
4.B【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5.A【解析】略。
6.B【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7.B【解析】陶冶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8.C【解析】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何种品质所做出的设想和规定。
换言之,就是通过学校德育过程能够使学生的道德境界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的问题。
9.C【解析】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也就是说,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既定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养方式。
10.A【解析】略。
中小学教师招聘模拟题附答案51.学生把自己考试成绩差的原因归为试题太难、太偏,这种归因属于()A.内部、不稳定、可控的B.外部、稳定、不可控的C.内部、稳定、可控的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2.教学中教师讲到重难点时,放慢语速,提高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