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背诵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规定了每个学段学生要求背诵的古今优秀诗文的数量,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每册语文教材中也相应地编排了一些要求背诵的课后练习。
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背诵教学缺乏认识和理解,往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
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背诵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也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理解教材内容,赏析指导背诵
背诵并不是一个“简单”“一味死板地背诵书本”的过程,它必须展开认知、记忆、感觉、思维、想象、情感等众多的心理活动,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全面地消化、感悟、吸收和内化。
时间不够,态度不正,理解不透,感悟不深,都将导致背诵教学低效。
背诵训练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就抓住了记忆的线索。
例如,背诵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数一数这篇课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句话,理清文中记叙的顺序,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在对文章脉络一目了然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训练。
检查背诵时,引导学生字斟句酌。
检查背诵主要是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学习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训练语感的最好机会。
二、重视情感体验,感受理解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的“重视”“注意”“尊重”应该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而背诵作为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也不能例外。
在指导学生背诵时,教师要做到“两手抓”:既要重视对文本记忆的准确性,更要重视在背诵过程中感情的体验与感悟。
这里所说的“情”,既有文章内容所蕴含的感情,又有师生互动时的感情。
三、复习形式多样,强化背诵效果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为了“应试”“临时抱佛脚”式的考前“强记”。
根据心理学的记忆规律,需要记忆的材料只有反复呈现才不容易被遗忘。
采用多种形式指导背诵,突破课文的难点。
要求背诵的课文中,往往最不容易记住的只有那么几句,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记忆,化难为易如,图示法,模拟表演法,记住关键词等。
例如,指导学生背诵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
册《草原》一课的第一、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面的几种方法,先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画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边读句子边模拟表演作者来到草原时的动作,然后在图的相应位置摘录关键词,在教师的反复提示下训练背诵。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背诵,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记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复习材料与人的认知结构之间形成联系。
当然,背诵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扮演角色法、板书介入法、再现画面法、比较异同法等等。
在实际的背诵中,常常是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对于方法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灵活运用,努力使诵读的形式丰富多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