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调解考试大纲

人民调解考试大纲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历史沿革《人民调解法》中的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人民调解制度源于我国自古以来的调解制度。

早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中,就已经有调解的记载。

西周以降,历代都有民间调解制度。

明清时期,调处已臻于完善阶段,调解形式多样,包括民间自行调解、乡治调解、宗族调解以及官府调解。

民国时期,调解首次法律化、规范化。

人民调解制度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民间调解“排难解纷,止讼息争”的优良传统。

它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成为一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制度。

1954年《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的颁布实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人民调解制度。

1982年,人民调解制度第一次被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

同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试行)也对人民调解作出了规定。

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进一步推进了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

2010年8月全国人大正式颁布、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共有六章三十五条)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人民调解的法律,完整地规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调解程序、调解协议等内容,确保人民调解活动有法可依、依法进行,提升了人民调解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也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司法部统一的人民调解的标识及其含义人民调解标识(如图)由握手、橄榄叶和汉字、拼音组成,图案主体部分由象征友好的握手、象征奉献的红心和代表和平与希望的绿色橄榄枝构成,意在体现我国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色彩选用上,采用红、绿和金黄色,红色代表热忱,象征着广大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态度;绿色代表和平和希望,体现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性质和愿望;金黄色代表辉煌,象征着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支持与认同。

三、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二)不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三)尊重当事人权利,不得因调解而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四、人民调解的性质、本质特征及其工作范围人民调解的性质是一种群众自治性活动。

群众性、自治性和民间性是人民调解的本质特征。

《人民调解法》中界定人民调解的范围为“民间纠纷”。

一般认为,凡是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涉及当事人有权处分的人身、财产权益的纠纷,都属于民间纠纷,都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来处理。

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纠纷或者禁止采用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除外。

五、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案件的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进行调解的案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解决的案件;已构成犯罪或构成严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案件;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只能由专门机关管辖处理的,或者法律、法规禁止采用民间调解方式解决的案件。

六、人民调解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方针人民调解的基本任务是:⑴调解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⑵开展法制宣传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⑶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人民调解的工作方针是:“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

七、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人民调解是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纠纷的化解机制有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途径与形式。

它们都是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挥着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这些机制中,调解具有便利、经济和不伤感情的特点和优势,可以弥补司法审判在功能上的缺憾和不足,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替代措施的主要形式。

党和国家历来强调,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增进人民群众的团结。

要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化解矛盾纠纷的始终。

人民调解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往往最先接触矛盾纠纷,了解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可以在矛盾纠纷产生之初工作,避免矛盾激化。

人民调解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被誉为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八、《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置的具体规定⑴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的基本组织形式,应当依法设立。

⑵人民调解委员会形式主要包括:①村民(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委会;②乡镇(街道)设立的人民调委会;③企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的人民调委会;④根据需要设立的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委会。

⑶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人。

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当有人数较少民族的成员。

⑸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推选产生。

⑹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九、《人民调解法》对人民调解案件的调解程序和方式的规定根据《人民调解法》第22条规定,人民调解员根据纠纷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调解民间纠纷,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在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提出纠纷解决方案,帮助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十、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受案方式根据当事人申请进行调解;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解;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

十一、人民调解纠纷管辖遵循的原则应当遵循与当事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则、就近原则和有利于纠纷解决的原则。

十二、根据《人民调解法》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两种方式;调解不成补救办法根据《人民调解法》第28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有两种方式:⑴制作调解协议书。

⑵当事人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人民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

根据《人民调解法》第26条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十三、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程序⑴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⑵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

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⑶人民法院应当及时有效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以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十四、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标准“六有”、“三落实”“六有”:有办法场所、有标牌、有印章、有记录、有统计台账、有档案柜。

“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十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纠纷排查制度、纠纷登记制度、绩效考评制度、业务讨论制度、纠纷移交制度、回访制度、例会制度、统计汇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等。

十六、人民调解不收费规定《人民调解法》第4条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取任何费用”。

⑴人民调解不收费,继承了我国民间调解“为人排患释解纷乱而无取”的优良传统;⑵人民调解不收费,是由人民调解的性质所决定的。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了息诉止纷,维护正常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属于一种公益性活动。

⑶人民调解不收费,有利于体现人民调解“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的宗旨。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收费,能够使其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迅速快捷、便民利民的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也能够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如果收取调解费用,一方面会导致不交费不受理、不调处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有些纠纷当事人因为没有钱或者不愿出钱,发生纠纷无人问津,从而致使矛盾激化的情况。

十七、《人民调解法》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方面的规定⑴第6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⑵第1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应当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办公条件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⑶第16条规定,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生活发生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牺牲的人民调解员,其配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十八、人民调解员的组成以及担任条件人民调解员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的人员担任。

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

十九、人民调解工作对人民调解员的补贴有:“一案一补”、“以案定补”、“以奖代补”由于人民调解工作的不收费制度,人民调解员从事的调解工作多为义务性与无偿性。

《人民调解法》第16条专门规定,人民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应当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一案一补”、“以案定补”、“以奖代补”是指根据人民调解员调解案件的数量、质量以及难易程度,按照案件审核情况,对人民调解员采取每调处一个案件予以固定的标准补贴,或对调处时间较长、难度较大、调处效果较好的案件,采取个案特补、奖励代补的方式予以调解员误工、交通、通讯等补贴。

二十、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及其违纪违法的处理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的行为规范:⑴不得偏袒一方当事人;⑵不得侮辱当事人;⑶不得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也不得接受当事人主动给予的财物;⑷不得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

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违背上述行为规范之一的,有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二十一、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区别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通过说服教育等方式,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解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

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行政纠纷,通过说服教育,查明事实真相,晓以利害,促进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使纠纷自行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