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民调解的适用范围、原则、程序
基层人民调解受理的范围
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申请受理。
即纠纷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要求调解的,且双方当事人在同一居住地、争议标的不大、情节不复杂的一般民间纠纷。
(2)主动受理。
即调委会根据群众反映,有关单位转告、信息员报告以及在排查中发现的矛盾纠纷,主动登门及时介入调解。
(3)移交受理。
即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矛盾纠纷,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人民法院认为更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移交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
下列几项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越位受理:
(1)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有关部门管辖处理的;
(2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或正在审判的;
(3)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
(4)已构成犯罪或构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
(5)已经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处理或处理完毕的。
基层人民调解的原则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平等自愿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3)坚持疏导教育,防止矛盾激化的原则;
(4)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基层人民调解的程序
1.适宜基层调处的民间纠纷应在调解员的主持下进行。
调解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调解参加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
(1)是纠纷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2)本人或其近亲属和纠纷有利害关系的;
(3)与纠纷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解的。
2.调解方式。
对于能够当场调解的纠纷,可予以口头简易调解,息事宁人,事后作好登记。
对于不能当场调解的纠纷,应及时收集现场、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证据,做好笔录、登记,约当事人按时参加调解会,进行平等协商解决。
在充分听取当事人陈述,调查了解,查明矛盾纠纷发生的事实后,以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分清是非责任,说服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一次调解未成的应做好问话笔录以备查考。
3.调解期限越短越佳,一般为7-20日,必要时可延长10日。
在调解期限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只调解2次。
调解中,当事人更换调解参加人的,连续计算调解次数和时间。
当事人或者代理人因不可抗力或者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调解的,调解时限中断。
4.在调解期限内,调解成功的,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至当事人履行义
务后存档备查;
调解未成功的,在登记表中由当事人签注意见,存档备查,并告知当事人有向乡镇调处中心申请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5.调解协议达成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履行义务或反悔的,告知当事人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上级受理机关要求提供相关材料的,应予提供。
6.调中有防,防重于调,发现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有不正常苗头时,应在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的同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严格防止矛盾纠纷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