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按:所谓“轮回路险,生死事大”,不可不察,本连载笔记探讨生死问题,博采各家之言,虽不成篇,亦可供同道参考,友好交流。
解除永世沉沦之恐怖按:本篇摘自《世界人生哲学金库》之“人生真谛篇”,该书由施忠连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
人生哲学的永恒课题在《哈姆雷特》这部不朽名剧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苦苦追问生存和死亡问题。
他没有沉溺于对生死本质的苦思冥想,而是将主要兴趣集中于探讨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问题,……既然死亡可以使人从生存困境中得到永恒的解脱,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人世苟且偷生?……《一报还一报》中……“死了,到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去,长眠在阴寒的囚牢里发霉腐烂,让这有知觉有温暖的、活跃的生命化为泥土;一个追求着欢乐的灵魂,沐浴在火焰一样的热流里,或者幽禁在寒气砭骨的冰山,被无形的狂飙吞卷着,上下八方肆意狂吹;也许还有比一切无稽的想象所能臆测的更大的惨痛,那太可怕了!只要活在世上,无论衰老、疾痛、穷困和监禁给人怎样的烦恼和苦难,比起死的恐怖来,这也像天堂一样幸福。
”德国生命哲学家齐美尔指出:“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理解死亡?这是同一基本态度的两个方面。
”未知生,焉知死:悬置死亡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程颐……发挥道:“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
”后世儒家遵循孔子的教诲,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立德、立功、立言”,用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很少对死亡问题作正面阐述。
与此相应,在中国传统中,人们用驾崩、殒没、溘世、过世、仙逝、永别、就义、殉难、自尽等许多词来委婉地称呼各种死亡,死亡在现实生活中最终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
伊壁鸠鲁教导人们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已不存在了”……人生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快乐、幸福的生活,死亡对于人而言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帕斯卡尔……指出:“不去想它,然后坦然自若地接受——这是对付死亡最好的方法。
”斯宾诺莎……看来,“自由的人绝少思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没有死的意志就没有生的意志弗洛伊德把生和死界定为人的两种本能,其中生存本能力图将生命的物质合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而死亡本能则表现为一种破坏力量,它试图瓦解生存,使生命的物质重返无机状态。
……这一理论印证了上帝耶和华对亚当的训导: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王阳明曾说过:“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
”诚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没有死的意志就没有生的意志。
亚里士多德说,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晋朝诗人陶渊明说: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
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会毁灭。
”……卢梭……中国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叔本华……断言:“人类因为具备理性,必然产生对死亡的恐惧……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
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
”雅斯贝尔斯和萨特都相信,只有人才是知道自己是在不断走向死亡的存在,死亡的终极性决定了每一个人的生命总是处于未完成状态,暗示了人类在世界上的悲惨境遇。
海德格尔把死亡问题放入人的整个生存状态中去考察……强调了死亡和死亡意识的个体性。
……唯有死亡才把单个人从芸芸众生中分离出来,唯有对自身死亡的意识才能使这个人回归自我。
在对死亡的意识中,在“畏死”的生存状态中,人体验到了自己的有限性和历史性。
……“只有自由地为死而在,才给此在(人)以绝对目标并将存在推入其有限中。
”因为只有对死亡的清醒意识才能使自己体会到生存的时间性、真实性与独一无二性,才能迫使自己珍惜生活并积极地筹划生活,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断克服生存中的盲目性,最终体现生存的方向性,从而赋予整个个体生命以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不知道死,就不知道生。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1#回复作者:燕庐回复日期:2010-7-1 10:39:00生存的痛苦与死亡的“大欢喜”古印度的婆罗门教认为,人生是无穷无尽的苦难。
……婆罗门教乐死轻生的态度对后来佛教的生死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根据佛教的教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西方基督教虽然重生,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要行善积德,但是死亡对于行善积德的人具有一种积极而美好的意义。
维特根斯坦……提出:“人类灵魂在时间上的不朽,也就是说死后的永恒的生命,不仅是无法保证的,而且这种假定本身首先对于人们常常用来借以达到的那种东西来说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我将永远活下去,这一点是否能把谜解开呢?这种永恒的生命不是同我们现在的生命一样是个谜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罗素……说,人的生命如同一条小溪,起初水流很小,被两岸夹住,快速地向前奔流,越过峭壁,淌过峡谷,逐渐汇成一条大河。
这是两岸渐趋开阔,水流也慢慢平稳,最后与远处的大海互相融合,毫无痛苦地结束了自己的存在。
歌德的《游子夜歌》……“群峰一片沉寂,树梢微风敛迹。
林中栖鸟缄默。
稍待你也安息。
”叔本华……认为,生存的痛苦和空虚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生存的全部形式中,时间和空间本身是无限的,而个人拥有的时间和空间极其有限;第二,现实唯一的生存方式,只是所谓“刹那的现在”的现象;第三,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凭的,个体的生命不能单独存在;第四,世上没有常驻的东西,一切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化;第五,人类的欲望是得陇而望蜀,永远无法满足;第六,人类的努力经常遇到障碍,失败的概率要比成功的概率大得多。
……回归自然就像浪迹天涯的游子回到久别的故园,就像森林中迷路的孩子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
生则乐生,死则乐死儒家对待生死的态度:惜生哀死。
……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保持平常心,以一种彻底自然主义的态度对待生和死,应该说达到了生死的最高境界。
鲁迅……“从幼到壮到老到死,都应欢欢喜喜的过去。
”中国古人总结出了人生中四件最让人高兴的事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一方面,死亡作为人的最终归宿,作为已衰败的生命的解脱和休息,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另一方面,快乐包涵于各种各样的死亡之中:寿终正寝是一种快乐,杀身成仁也是一种快乐,欲望满足后死去是一种快乐,长期生病后死去也是一种快乐。
一个人在无所贪恋、无所挂碍、无所恐惧的心境中死去,这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毕加索……“死亡是一种美”……虽死犹生与虽生犹死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杨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在短暂的有生之年尽情地享乐;而死亡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使生命变为腐骨,抹杀了贵贱贤愚之间的差异。
……“好死不如赖活着”……人的生死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更是一种区别于其他动物生死的社会现象。
所以应该把生死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放到个体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去考察,而不应把生命的意义局限于死亡前的感官享受和时间延续上。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把人生比做一出戏剧,“问题不在演出了多久,而在演得有多好。
”生则弘道,死则殉道。
……“虽九死而无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应该追求真理、追求善的生活、追求美好的事物。
费希特说:“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受一切,敢说敢做,忍受痛苦。
要是我为真理而受到迫害,遭到仇视,要是我为真理而死于职守,我这样做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所做的不是我完全应当做的吗?”在西方文化中,真善美作为理念是超时空、超越于家庭、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上的,是普遍而永恒的;而中国人所强调的家庭的、国家或民族的利益则要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是经验的、相对的。
生存和死亡的四种境界冯友兰……归纳出了人可能有的四种生死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死的自然境界是指……对生死的法则也没有理性的认识,……顺乎人的本性或顺乎个人的、社会的风俗习惯而行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境界中的人对于死亡并不事先注意并忧心忡忡。
……一切都顺乎自然,“不知悦生,不治恶死”。
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在了解了死以后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死亡恐惧。
据历史记载:“齐景公游于东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奈何去此堂堂之国而死乎。
’”……冯友兰总结出了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付死亡的四种办法。
……追求长生不死……求立名……利用有生之年及时行乐……相信灵魂不死。
道德境界中的人把生存实践看作是尽责尽职,而把死亡看作是尽责尽职的结束。
《礼记•檀弓》记载了子张的临死之言:“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道德境界中的人对生死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天地境界中的人都能够清醒地意识到,人来于宇宙,最终也要归于宇宙,生和死都是宇宙的变化在人身上的表现,合乎宇宙的大道。
因此他们彻底抛弃了生死念头,对他们而言,无所谓乐生不乐生,也无所谓怕死不怕死,因为生死被他们置之度外了。
2#回复作者:燕庐回复日期:2010-7-1 10:43:00中西生死哲学按:《中西生死哲学》系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之冯沪祥博士“生活哲学二种”之一,另一为《两性之哲学》。
中西生死哲学格言不知生,焉知死?(孔子,《论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论语》)仁人志士,无存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孔子,《论语》)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篇》)大哉,死乎!君子忽焉,小人休焉。
(荀子,《大略篇》)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道德经》)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道德经》)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熟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庄子,《大宗师》)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杨雄,《法言,君子》)人受天所赋许多道理,自然完整无缺。
须尽得这道理无欠缺,则那死时,乃是生理已尽,安于死而无愧。
(朱子,《语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正气歌》)病中磨练功夫、常快活,便是功夫。
(王阳明,《传习录》)集义不必怕鬼。
(王阳明,《传习录》)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
(憨山大师,《梦游集》)生之与死,成之与败,皆理势之必有,相为圆转而不可测者也。
(王船山,《读通鉴论》)我不肯屈义而屈服于任何人,我不怕死,宁死不屈!(苏格拉底,柏拉图《自辩篇》)哲学是死亡的练习。
(柏拉图,《斐多篇》)我们应该尽力使我们自己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