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及其思想
四、庄子的哲学、伦理以及无神论思想
(一)、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
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 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 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 而不为老”。 LOGO
LOGO
完!
谢 谢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 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一是唯 物主义的。一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
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
取得一致。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 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 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 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 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 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庚桑楚》 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 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 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 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 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所 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 心早死于身。 LOGO
(三)、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 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首先,庄子把“天”剥 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 的问题。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 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 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 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 《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 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LOGO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 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 无神论迈进。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 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 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在《大宗 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 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大宗师》中说:“夫彼 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 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 真正的死亡。 LOGO
LOGO
其次,《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 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 《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 “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 讥”。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 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于是,是亦 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 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安与 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 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LOGO
庄 子 及 其 思 想
一、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庄
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3岁。道家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祖上系出
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
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 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 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 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 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 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 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 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 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 的观点的一致性。 LOGO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 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 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 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 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 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 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 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LOGO
《庄子· 养生主》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 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 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 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 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 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主要书目: 《内篇· 逍遥游》、《内篇· 齐物论》、《内篇· 养生 主》、《内篇· 人间世》、《内篇· 德充符》、《内 篇· 大宗师》、《内篇· 应帝王》、《外篇· 骈拇》、 《外篇· 马蹄》、《外篇· 脍箧》、《外篇· 在宥》、 《外篇· 天地》、《外篇· 天道》、《外篇· 天运》、 《外篇· 刻意》、《外篇· 缮性》、《外篇· 秋水》、 《外篇· 至乐》、《外篇· 达生》、《外篇· 山木》、 《外篇· 田子方》、《外篇· 知北游》、《杂篇· 庚桑 楚》、《杂篇· 徐无鬼》、《杂篇· 则阳》、《杂篇· 外 物》、《杂篇· 寓言》、《杂篇· 让王》、《杂篇· 盗 跖》、《杂篇· 说剑》、《杂篇· 渔父》、《杂篇· 列御 寇》、《杂篇· 天下》 LOGO
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
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 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
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
LOGO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 由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 自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 无已,只有做到无已,才是天地间的至人、神人、圣 人。无忧无虑、无为无能,无祸无患。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 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LOGO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 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 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 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 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 想的精华之一 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 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 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 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 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 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 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LOGO
三、庄子的文学贡献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 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 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 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 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 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 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 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 位。 LOGO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 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 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 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 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 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 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 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 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 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LOGO
LOGO
3、政治观——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绝圣弃知” 的主张,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起”,“绝圣弃 知,大盗乃止”。又说,“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机谋 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乱了。”一针见血地指 出了社会的弊端,提出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 侯”的名言。 4、认识论——将人的知识分为有为的小知与无为的大 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认为以有限 的智慧去探究无穷大的领域,必然会迷乱而无所收获。
(二)伦理思想
《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 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所 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 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 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 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 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 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 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 神上的逍遥自由。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