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话原型批评解读《德伯家苔丝》

神话原型批评解读《德伯家苔丝》

神话原型批评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摘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被公认为文学的经典之作。

《圣经》和古典文学对哈代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用神话原型批评对《德伯家的苔丝》从人物原型、情节原型和意象原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揭示苔丝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苔丝人物情节意象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神话原型批评通过古典文学中出现的神话人物和各种原型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情节和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发掘文学作品中的更深层内涵。

在人类学家弗雷泽的著作《金枝》基础上,荣格和弗莱逐渐丰富和完善了神话原型批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强调了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的关系。

弗莱深受荣格集体无意识思想的影响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弗莱把神话原型与文学作品的分析相结合,他认为原型可分为人物、情节和意象等几个主要的类型。

这里的人物主要是指西方古典文学中的神话人物,如《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

弗莱认为文学产生于神话,是神话的延续和“位移”的结果。

所以,神话原型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西方文学家都了解古典文学,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这些古典文学的影响,并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相应的神话人物、情节和各种意象。

《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对很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弗莱考虑到《圣经》的重要性并具有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形式,他认为文学研究特别是神话原型批评应从《圣经》开始。

他明确表示“我们将运用《圣经》中的象征系统,并在较小的程度上运用古典神话,作为文学原型的基本规则。

”所以,《圣经》和其它古典文学应作为西方文学分析的源头。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共发表了20多部长篇小说。

1891年,哈代发表了其著名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由于内容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相悖,发表不久便引起了社会上某些人的不满,然而,时代的发展证明了《德伯家的苔丝》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哈代对《圣经》和古典文学了解很深,这对他的文学创造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深受哈代对《圣经》和古典文学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在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很多《圣经》和古典文学的痕迹。

本文用神话原型批评对《苔丝》从人物原型、情节原型和意象原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揭示苔丝的悲惨命运。

一人物原型据《圣经》记载,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夏娃受万恶的蛇的诱惑,与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犯下原罪,方才感到羞耻,被上帝赶出伊甸园。

哈代的《苔丝》可以被看作是《圣经》中古老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也就是说,把古老的伊甸园神话“移植”到他的作品中,苔丝的人物原型实际上就是夏娃。

苔丝拥有很多优秀品质,如美丽、善良、诚实、勤奋。

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也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的这些品质与伊甸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夏娃基本上是一致的。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善良的苔丝去地主家做工。

但苔丝“身上依然流露出几分稚气”,“不知世故为何物”,她对家乡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人世的险恶和艰辛尚无认识,所以遭到亚历克各种手段的“引诱”并被奸污,并生下他们的私生子,给苔丝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然而对于苔丝来说,这只是悲剧的开始。

在农场结识安吉尔后,两人慢慢相爱并决定结婚。

诚实的苔丝为了表达对安吉尔的忠诚,决定不再向安吉尔隐瞒自己失身的经历,“她决心把亏吃尽,她要坦白一切,而且即刻就做。

”然而安吉尔并没有原谅苔丝,暂时离开苔丝一个人去了巴西,这也给苔丝带来沉重的打击并导致后来悲剧的发生。

亚历克再次“引诱”苔丝,告诉她安吉尔再也不会回来了,苔丝信以为真并为了生活不得不与他同居。

后来知道安吉尔从巴西回来,为了回到他的身边,杀死了破坏自己幸福的亚历克,最后被处以绞刑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自从苔丝被“恶魔”亚历克“引诱”失身后,经历了各种磨难,遭受了各种痛苦,这便是社会对她的惩罚。

“纯洁的”苔丝所经历的“诱惑”和“堕落”决定了她必然会重复夏娃的经历和悲惨结局。

苔丝的原型人物也可以看做是约伯。

在《圣经》中,约伯是上帝的忠实仆人,以虔诚和忍耐著称。

苔丝忠实地爱着安吉尔,她“对安吉尔一往情深,安吉尔如今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

是真心地爱着安吉尔,也愿意原谅他过去犯下的错。

为了表达对安吉尔的忠诚,苔丝决定不再隐瞒自己失身的经历,“她决心把亏吃尽,她要坦白一切,而且即刻就做”。

然而安吉尔却没有像苔丝对他那样大度而原谅她,苔丝完全可以不把真相告诉安吉尔,这样他们就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也不会导致后来的悲剧,只能说是苔丝对安吉尔忠诚的缘故。

后来,苔丝饱受各种痛苦,但对安吉尔的爱依然没有改变,并痴心地等待他的归来,苔丝给他写的信中写到,“安吉尔,我活着完全是为了你。

我太爱你了,我不会抱怨你离我而去”。

苔丝死心塌地地爱着抛弃过她的安吉尔,苔丝对安吉尔的忠诚就如同约伯对上帝一样,虽饱受痛苦,却不离不弃,是可见一斑的。

安吉尔是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他的原型是天使。

根据《圣经·旧约》所述,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是善良和圣洁的化身,但有时也会按照上帝的命令去惩罚犯错的人。

作为一名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心地善良、诚实可靠。

在牧场遇到苔丝后,他被苔丝的优秀品质深深吸引,克服一切障碍想娶苔丝为妻。

在巴西得知苔丝的悲惨生活后,知道自己的过错,从巴西返回来想和苔丝重归于好,这表现出安吉尔“善”的一面。

然而天使是不容忍“恶”的存在,所以在结婚当晚苔丝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他时,没有得到他的同情与原谅,并把苔丝抛弃。

安吉尔认为苔丝是一个不守妇道的“罪人”,要对她进行严厉的惩罚,所以他一个人去了巴西,使苔丝不得不又回到亚力克的身边,对苔丝造成了致命的伤害,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这些表现了安吉尔作为天使的“善”与“恶”的两面。

亚历克在小说中一直是以坏蛋的形象出现,他的原型是专干坏事的撒旦。

在《圣经·新约》中,撒旦的形象是引诱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蛇,他的主要是任务是在对人类施放诱惑,并逐渐堕落成魔鬼。

亚历克见到苔丝后,就对她心怀不轨,并想法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引诱着她,就像伊甸园中的蛇引诱夏娃一样。

亚历克也具有一定的魅力,纯洁的苔丝招架不住他的引诱而偷吃了“禁果”,后来,在苔丝遭遗弃、濒临绝望时,他又以撒旦诱惑夏娃的方式与之接近,使苔丝成为他的情妇。

所以,化身撒旦的亚历克是造成苔丝的堕落、悲剧的主要原因。

二情节原型《苔丝》中的情节发展是与替罪羊(the sacrificial scapegoat)原型相对应的。

1530年,在廷代尔翻译的《圣经》版本中,英语中才有了scapegoat这个词。

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听从上帝的命令杀死自己的儿子做燔祭,就要动手的时候,天使告诉他这是上帝对他的考验,并告诉他找来一只羊来代替他的儿子,亚伯拉罕杀死了那只羊并献给燔祭。

19世纪中期,英国的资本主义开始向农村蔓延,对农村的道德、风俗、思想等多方面造成了影响。

亚历克奸污了苔丝,按照法律规定本应该得到惩罚,结果亚历克没有得到法律的任何制裁,反而,苔丝因为私生子而遭到社会道德的唾弃,受害者苔丝没有得到社会的同情,而成了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替罪羊”。

苔丝深深地爱着安吉尔,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苔丝告诉他失身的经历,然而安吉尔却没有像苔丝原谅他那样而原谅她。

安吉尔深受父权社会和社会伦理的影响,很看重女性是否纯洁,很想找到一个贤妻良母,苔丝的坦白使他的幻想破灭,后来离开了苔丝,从这一点看,苔丝成为父权社会和社会伦理的“替罪羊”。

苔丝为了追求真爱、最求自己的幸福,杀死了亚历克,最终被抓获并处以绞刑,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替罪羊”。

苔丝的悲惨命运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毁灭的农村少女的悲惨遭遇,她是一只资产阶级不公正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的“替罪羊”。

三意象原型美国诗人庞德把意象规定为“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当外在物体景象或人物形态与主体的内在情感、观念相融合时,便会产生一个象征性的心理形式。

哈代在《苔丝》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如水、火和森林,下面通过神话原型批评对《苔丝》中出现的一些意象进行分析。

1 水的意象。

据《圣经》记载,水可以用来象征着洗礼,清洗人的罪恶。

罪恶被清洗后,剩下的可以理解是纯洁。

因而,水这个意象原型,可以看做纯洁的标志、生命的源泉。

小说中水的意象被多次运用。

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子”,哈代也花了大量笔墨来描绘这位纯洁善良的姑娘,不仅通过正面描写,也通过水的意象来表现出苔丝的纯洁,如:“流水却是清澈的”、“河水也似乎在说话”、“在流水潺潺的地方依然还是嫩绿的草地”、“河水也似乎在说话”。

哈代通过运用水的意象向读者表达出苔丝如水般的纯洁无暇,也为后来苔丝的悲惨命运作铺垫。

2 火的意象。

在希腊神话中,赫淮斯托斯被称为火神,他聪明并乐于助人,尽管他的外表很丑陋,却拥有一个美丽的妻子,所以火是爱情的象征。

在《苔丝》中,苔丝与安吉尔的爱情恰似一团火,“他们两个人先前像一团烈火”,“他的热情本身与其说是火焰,不如说是烈火”,作者通过火来象征苔丝与安吉尔火一般的轰轰烈烈的爱情。

另外,据《圣经》记载,上帝知道有的城市中有很多人罪恶深重,便用火和硫磺把城市烧成废墟,所以,火也常被用作净化灵魂的象征。

小说中出现“说是有一个杀人凶手不敢在黑暗里睡觉,因为他看见有某种硫磺火焰在围绕着他燃烧”,“十字架好像是被浸泡在红色的液体火焰里一样”,表明哈代希望燃烧起熊熊大火,净化灵魂,使得堕落的资本主义道德能够起死回生。

3 森林的意象。

弗雷泽的《金枝》中记载了森林女神狄安娜,她主要负责收获和生育,她与她的男性伴侣经常在圣林的深处幽会。

因此,森林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苔丝居住的布蕾谷有很多“茂密的森林”,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触及的农村,苔丝拥有自己的生活,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森林是她自由自在玩耍、放松的地方,森林给了她无忧无虑的生活和蓬勃发展的生命。

而后,随着英国资本主义逐渐向农村蔓延,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农民过着悲惨的生活。

在苔丝后来居住的地方基本没有对森林的描写,这也暗示着苔丝的生命逐渐走向尽头。

总之,戴克说:“哈代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象征主义者,这就是说,因为追求强烈而又富于想象的现实感,他超越了现实主义,发现了原型形式、永恒的范畴,这些形式和范畴隐藏在一个大的语境中。

而这个大的语境则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话语群,从而表达了更大的意义”。

哈代在小说的创作中勇于创新,发现并利用神话原型的表现形式,把这种表现手法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中并很好地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可以找到很多《圣经》和古典文学的痕迹,也许正是因为小说中蕴含了丰富的神话原型和各种意象,使之成为成千上万的读者百读不厌的经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