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昌邑市奎聚中学孙介一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普通高中的道德教育工作,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切实开展德育工作,是当前高中学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就高中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普通高中;德育工作;问题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是《大学》中的一句话。
然而当今社会,二者颠倒,大多人只知盲目追求物质利益,而忘记了指导人生方向的道德精神。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更有道义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为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与人格,为其一生打下坚实的根基而不懈努力。
但是,近些年来,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在德育目标上,重统一轻差异
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期待摆脱师长的管束,然而面临新的为人处世的问题,却又束手无策。
一言以蔽之:“长大未成人”。
这正是需要师长结合其各自的身心特点,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帮、扶、传、带”的年龄。
但是,现实中,很多学校无视学生的实际,完全以统一标准来要求他们。
比如,有的学校,一味强调学生要时时、处处、步步、人人都“听大人的话”,领导、教师、家长的耳朵里容不得任何不同的声音,学生稍有不同的意见表示,即视为触犯“师道尊严”而大加挞伐;有的学校,在学生的仪表要求上,要求学生必须剪“寸头”,女生留“运动发”,任何在校的时间里只许穿着校服,否则,就是“违反校纪校规”。
诸如此类,不尽枚举。
这种在德育中忽视个体差异,一味要求整齐划一的德育要求,把本来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学校园,当成了军营;把本来生龙活虎、各具特色的青少年,变成了军人;只求目标一致和管理方便,失之于人性化、科学化,须知,德育面临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个体,不是一排排整齐的机器。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必然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只会是一个个只会对上级和现实服从安排的执行命令者,只会是缺乏个性的机器人,谈不上会生活、能创造、懂审美,更不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或“接班人”。
二、在德育方式上,重管制轻疏导
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参差不齐的生源现实,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光怪陆离的现象,很多给予学生的并不是正面的影响。
“5<2”式的德育效能模式,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即一周中。
学校的五天教育的效果,远远小于双休日中社会中的一个不良现象的影响)。
学校的正面教导和社会的负面诱惑博弈的结果,往往在大多数时候使教师显得很无奈。
另外,家长法制意识的越位和舆论对未成年人突发性事件的过分关注和干预,也使学校在学生人身安全的管理中处于极度的“高风险区域”。
许多学校为
了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形象,为了给社会和家长一个交代,首先想到的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反复强调:“千事万事由它去,不出意外就是福”。
有的学校畏惧风险,甚至十余年都没有在校园之外的任何地方开展过任何学生集体活动。
有的学校,在全校性的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所推崇的所谓先进的德育工作经验,不过是班主任吃、喝、住、行和学生全在一起,以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督导学生。
而绝大部分学校在对学生所进行的日常管理中,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认可、执行学校制定的各种各样的带有“禁止”、“不许”字样的规章制度。
这样的学校,其德育最直接的目标,是把学生管得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自己过得安安然然、顺顺利利,家长看得高高兴兴、舒舒服服,社会觉得稳稳当当、平平安安。
至于如何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机制,却缺乏考虑,更缺乏行动的信心和动力。
因而,师生之间,管制与被管制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德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在德育队伍上,重班主任轻科任教师
有很多的学校,固然也认为德育非常重要,但是,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
学校虽然安排了德育工作的分管力量,形成了如现行的“校长--德育副校长--政教处(政训处)主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体系,但是,并没有把全校所有的德育力量聚合、调动起来,更没有形成一支精明强干、阵容齐整的德育队伍,而是仅仅把班主任当作“替死鬼”、“替罪羊”、“敢死队”。
学生只要一出现问题,不论事情的大小、轻重、缓急,不管是乱丢果皮纸屑之类的事,还是违反课堂听讲纪律之类的事,或是打架斗殴之类的事,就仅仅是拨一个电话呼叫班主任前往解决,全然不管事情的大小经过,事发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发展态势,时空的短久远近,以至于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本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小事积大”;本可以控制在萌芽状态,却积久生怨,酿成大祸。
在这样的错误认识的导引下,有些科任教师不但对德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而且采取了极为不当的做法。
这些教师的行为类似影视作品中的“学究式”教书匠,上课满堂灌,下课就走人,从不关心学生的成长,从不过问学生的生活,授课三年,甚至连班上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
更有甚者,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听讲不认真、作业交不齐的问题,也去找班主任解决。
凡此种种,均认为德育是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与己毫无关联。
先成人再成才,先育人再教书,自古而然。
像上述教师这样的认识和做法,实在是错中大错。
当然,也应该看到,大多数教师还是愿意与学生交流,愿意与学生为友的。
其实,校园里的任何一位教职员工,应该都是德育工作者。
唐代的韩愈就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有教职员工,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无论是教员还是职员,只要看到了不良现象,就应该去制止;只要是看到了优良的表现,就应及时表扬,并反映给相关部门。
让不良习气处处难以藏身,让优良风气时时飘荡。
但是,恕笔者直言,目前来讲,学校距全员育人的目标,差距还较大。
四、在德育途径上,重课内轻课外
中学德育途径主要是学校德育,而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集中在一周一节的班会德育课上。
这种一周才一次的德育课,从其出现的频率和其它文化课出现的频率的对比度来看,本身就显得很不协调;兼之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其效果可想而知。
并且,学校现有的德育课模式,还是以班主任的课堂讲授为主,偶尔有个别规范的学校也举行德育考试,但是,德育分数就是课堂上的以思想品德为内容的书面考试的分数为主,与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表现相距甚远。
也还有学校在“学生成长手册”(即以前的“学生手册”)里面加上了“操行分数”一栏,其评价标准却是有无迟到、旷课、打架等违纪现象。
这就致使德育课不但与现实完全脱节,更与其实质相去甚远。
德育课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时计划和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把德育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结合起来,没有认识到德育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为了帮助学生把握人生方向。
五、在德育力量上,重学校本身轻其它力量
学生的成长,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影响。
固然,诚如很多德育工作者所认到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属于校园。
因而,学生德育的主要受力点,是在学校之中,学校进行德育,责无旁贷。
这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排斥德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家庭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力量。
因此,对于很多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作用与功能的高中学校来说,这确实是一大失误。
因为,这直接导致了学校的德育工作陷入了单兵作战的困境,而把本可以联合、团结的力量,人为地排斥和放弃了,殊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