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昭仁中学焦维世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进行系统的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实效。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而形成的。

为此,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德育改革的道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关键词:学校德育、学校、家庭、社会、问题、促进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进行系统的德育改革,增强德育实效。

例如近来一篇题为《正衡中学,名校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果然有特色!》的网帖。

这是一位网友将其近日开家长会的经历发上网,孩子在XX某名校上初一,老师在家长会上“颁布”了N多的个性规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严格执行。

“周末不准看XX卫视!生日不可请同学一起过!不许使用手机、MP3、MP4……”这不仅反映出学校对德育工作抓得较紧,坚持守住学校德育主阵地,顶住逆流冲击,防止学校“污染”,也反映出当前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下面,我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索德育改革的道路。

一、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学校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在学校德育中存在着环境污染,部分教育效果相互抵消在所难免。

(一)学校教育影响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但德育效果却总是不尽人意,这表明学校教育存着不少问题。

1、德育内容陈旧当前正处于一个创新与变革的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推动道德生活的变化,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

而如今学校德育的具体基本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

近几年虽作了调整,有了一定的针对性,但修改跟不上变化,造成德育失去吸引力。

现在的学生价值取向由理想型转向实惠型,在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讲索取与享受的多,讲奉献的少;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将社会、他人为“我”服务的多,将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少。

这种反差的存在使学校德育工作给人以“假、大、空”的感受,陷入高起点、低落点的困境。

2、德育方法机械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单兵独进多,联合作战少。

在德育工作中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解决具体问题。

一些教师把德育过程看成是单纯的外塑过程,将其与品德内化过程分离,使教育与自我教育分离,也就是片面夸大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用简单灌输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这种方法无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把受教育者当做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迫学生接受既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X,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方式,必然不被学生接受,造成德育低效。

3、德育途径与手段单一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忽视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特殊租用的现象。

所谓的隐形课程,一般是指以“课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①隐形课程发挥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隐蔽的,能起到显性课程难以发挥的作用。

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往往对隐形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不能在各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全面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观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从而使得德育手段、途径陈旧单一。

(二)家庭教育影响“一位好母亲,顶得上一百位教师。

”这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神圣使命。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家庭教育危机令人忧心忡忡。

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奔命于工作和生活之中的部分家长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地推向了学校,把教育孩子的希望过分地寄托在教师身上,使学校的教育一直充当着教育体系的核心和支点,形成了“力挽狂澜”的被动局面,瘸脚教育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1、认识不当普遍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因为统一规X的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我们太忙了,烦老师多费心。

”特别是一些家长,将孩子长期托养在亲戚或老师家,试图推卸教育责任。

2、方法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有的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

家长“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

3、管教不当有些家长由于工作节奏快,强度高,压力大,或忙于生意场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

特别是部分单亲、流动人口、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三)社会教育影响1、大众传媒的误导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影响较大,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最终体现为价值观导向。

理论上,大众传媒应该大力宣传积极的价值观念,以促进社会价值观念的积极变化。

但是,近年来,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并非明确与一致,存在着混乱与误导现象。

像电影、电视、书报、广告、录像等大众传媒,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吸引大众,提高竞争力。

于是,就容易出现误导现象。

近年来XX卫视热播的“超男快女”就是一个例子。

“超男快女”的毒害在于参加者和观众受到错误引导,认为不用努力就可以一夜成名、一夜暴富。

而其中随意炒作,避免炒星、追星等负面效应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这些误导对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构成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阻力。

此外,多元价值观念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传媒来表现自己,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科学的思想意识的形成。

2、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在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背景下,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侵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极大地破坏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比如社会上存在着的贪赃枉法、钱权交易、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现象,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学问贬值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等等,正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心理,同时加重了社会价值观的迷乱程度,使社会价值观的澄清更加困难。

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代,鉴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都较弱,容易经不住利诱而走上误途。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促进学校德育发展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的各自优势,使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形成德育资源共享,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才能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一)立足学校主阵地,发挥育人主体功能。

1、德育内容的创新当前德育内容的创新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力求“真”,选择的内容要有可信性,是真理性的科学认识,是真正反映青少年学生成长所必须的,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内容要摆脱枯燥呆板的局面,就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建立在坚实而丰富的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

要注意选取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典型事例作为素材,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

二是要力求“新”。

德育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传播的知识要有时代的特征。

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把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及时纳入到德育内容中去。

2、德育方法的创新德育方法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环境,整合校园“人文环境”资源。

学校德育资源是德育资源的主体,构建一个合理向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品德成长事关重大。

比如可以在校园花坛、草坪处等地方竖立校园文化牌,随处可见格言警句,处处透射人文精神;还可以将变墙壁无声为有声,在教学楼过道,室内墙壁等分门别类,有序地悬挂着名人画像,精言粹语,时刻召唤学生聪颖进发,使无声的墙壁变成了有声的“导师”,处处彰显德育辐射作用等等。

第二,可以将德育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在丰富的班队活动中育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制定详细的班队活动方案,在班级开展了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心中有他人,中有集体的礼让教育;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教育;开展读书汇报活动,汇报古今中外传统美德方面的小故事,收集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3、德育途径与手段的创新学生在校学习,德育教育的渗透并不仅仅只限于品德、语文学科,它还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由于它具有宽泛性的特性,注意了学科德育的渗透整合。

数学课侧重于数学的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知识服务于生活。

语文课本中,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

课本中写入,写事,借物喻人的文章最易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最大潜能,善于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课本之中,减少片面的“大道理”说教,运用灵活有趣的教育方法,使师与生、生与文本在情感交流中心心相通,进行情感与灵魂交融、碰撞、升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长足进步,健康的心理形成,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文本中品味美德。

(二)增进家校沟通,发挥双向育人功能。

1、、正确引导,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通过家长会讲座辅导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和谐统一。

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对家长加以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庭的事情,更要让他们认识到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肩负的神圣使命。

为了更好地引导家长,更新其教育观念,学校应该把指导家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庭教育。

2、精诚合作,加强家校有机结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相成,是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除了在组织上落实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精诚合作上,让家长参与学校德育教育,促使家长走进学校教育之中,带动家庭教育,以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3、齐头并进,形成家校教育鼎足之势。

针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不合拍现象,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家校联系、互动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册、学生成长册,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发展。

为开发家庭教育的资源,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学校应该将专题讲座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和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相结合,家教知识传授和典型引路相结合。

发展学生素质与提高家长素质相结合,不断提升家长的自身素质和参加教育的自觉性。

(三)优化德育环境,实施共建联动。

1、立足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社区齐抓共管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