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方案一、问题的提出:(一)语文学科改革的需要1、当前语丈教育现状。

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对语文教育的误解,很长一段时间,语文教育处于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状态,教师单纯地教教材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陷于字词句等习题的训练中,放弃了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松懈了对于生活的理解和表达,结合生活实行思维的习惯和品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

尤其是“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更为突出,这些教学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必然联系,忽视了学生个体感受,这样的教学不但培养不了学生主动精神,同时会导致学生主体的沦丧,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的溟灭。

2、从语文教材上来说。

语文教材里所有的课例都来源于生活,都是作家生活的积累、思考、创造与升华。

新教材选文非常有童趣,有来自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如:《胖乎乎的小手》,有来自农村生活,如:《菜园里》,有来自现代儿童生活,如(棉鞋里的阳光),也有来自童话故事、科学常识等等。

这些教材都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3、从新课程标准来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合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动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增强语文实践这个教改的途径。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自主的语丈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水平,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的学习。

这个阐述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的意义:(1)教育的起点是生活;(2)生活的中心是活动;(3)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4、从小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发展来说。

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

他们对于生活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

他们乐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交流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同时,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小学生在思维时要借助于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都依赖于丰富的生活。

小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r生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学习活动,会表现出差异性和多元性的特点。

这也要求语文教育要以开放的特点面向每一位学生及其独特的生活,允许学生差异发展,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5、从考试试题来说。

在试卷上,我们经常看到这类题:“请说出学校的校训。

”“请为某钟商品写一则广告。

”“这几天天气怎么样?你感觉如何?请写一段话。

”对于这类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答题不理想,失分较多。

这些题都来自生活,这足以说明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已严重脱节。

将语丈学习由课堂走向生活势在必行。

(二)理论基础1、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是生活。

持续发展,持续生长就是生活。

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持续的生长过程。

是一个持续改组,持续转化的过程。

由此,杜威特别注重儿童经验的改造。

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论是我国历代教育史上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教育理论。

它史陶行知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史紧密相连的。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陶行知提倡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广泛联系,提倡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不但使社会教育充满了生机,而且也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革新带来了活力。

综上所述,注重儿童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语丈教学生活化实践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水平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语丈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以求能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存有的诸多弊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界说:我们这个课题中所说的“生活”指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所谓“生活语丈实践”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为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提供了极好的语文环境。

语丈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必然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

而课程理应是学生重要的生活世界,所以,我们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们不再生活在“知识”和“生活”这两个世界中。

本课题存有引导学生走出课程学语文形成“由点到面,横串竖联,反复历练,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横向结构。

引导他们学尝试,多研究,多实践,多体验,多积累,多使用,多说“生活语言”,多写“生活习作”。

在“大语文”的广阔天地里读书、习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树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大语文教育观。

2、通过研究,教给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乐趣,从而养成在生活中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研究,开发出多种形式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形式,让儿童了解生活,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1、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

2、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和措施:1、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即:学习前辈及同行在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可读专著、读期刊、上网学习,树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大语文教育观。

2、做好调查了解工作等相关准备,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

(1)了解实验班学生生活中学习的情况。

(2)了解并提高家长的认识。

曾记得我班詹诚盟的家长深感遗憾地说过这样的话:“自孩子读书以来,我们收好了一切玩具,每天都守着他读书、写字,什么事都是奶奶帮着做,可成绩就是不理想,看来这孩子真是太笨了。

”这话不能不令人担忧,目前,很多家长进入了一个误区,殊不知:语文能力既是一种生活能力,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的,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反复领悟、揣摩、训练才能形成,正如游泳不跳进水里反复练习就学不会一样。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争取家长的协助和配合,帮助家长树立语文学习生活观。

3、探索教学内容,开发多种生活化语文教学形式,营造课堂生活化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体验渠道,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积极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语文学习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体验生活的乐趣,使以前单调地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生活中学习地兴趣,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语丈地热情和兴趣。

(1)引社会生活之源。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今社会,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文化媒体日益发达,早已渗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骨髓之中。

它们不断呈现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传达着具体而微的生活情趣,对学生来说,像磁石一样,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根本没有理由被隔绝于语文课堂之外。

只要根据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把充满活力、魅力的生活“活水”引入课堂,找准丈本生活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的最佳座标,让学生感受现代社会扑面而来的新鲜空气,才能使学生有进行个性解读的认知基础和心理保障。

对于因时代久远而陌生化的学习内容,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降低学生认知、体验的门槛。

比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录音、录像、电视和电影的片断,努力把当时的社会状况真实而形象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关的信息联系,从而建构新的认知、体验。

如上《黄山奇石》一课,播放黄山的风光。

《我们成功了》一课,播放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的录像故事。

这样,使学生对相关事件产生丰富而感性的认识,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从而为对课文的解读作好充足的准备。

(2)践社会生活之路。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必须亲口尝一尝。

”课堂生活化氛围要浓厚,必须经常让学生涉足社会生活,如:认识我们的校名,村名,丰富多彩的广告牌;认识生活中的好伙伴(书本课程等);建立家庭小档案;见识品种繁多的包装纸(家用电器,食品,生活用品等);了解我们眼中的卡通明星,饭店里的菜谱,路牌知多少,店名知多少,联系自然生活“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踪迹”“聆听雨的诉说”,联系社会生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联系自身成长“说说我自己”“成长的烦恼”“青春随想”,联系民族文化传统“献给母亲的歌”“莲文化的魅力”“中国的传统节日”,联系科技生活了解“月亮上的足迹”“科海泛舟”等等,无不可以作为学习生活在社会、自然中的有效拓展,它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例如教学环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等),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

有了这些直接经验,进行对课文的解读才有了坚实。

对于习作教学,力求让学生先“生活”后“习作”,上课前,教师先让学生进入“生活状态”让学生尽情地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当学生的表达欲望喷涌而出欲罢不能时,将其引入到“写作状态”中,这样将学生的习作过程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有效地变“要我作”为“我要作”。

(3)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师生之间要积极互动,相互讨论、交流,相互理解、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评价也要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好像不是在课堂,而是在家里父母或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充满着亲情和友情,同时指导学生之间的评价也要贴近生活,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和原则:1、研究对象一年级6班2、主要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实验班级的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3、研究原则有:(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都依赖于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和亲身体验,他们能从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和人格的满足。

(2)实践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

离开了学习实践,学生就不成其为主体。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体验,加强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的研究,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单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