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阆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阆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阆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调查报告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1、中药材资源丰富。

阆中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自然地理气候独特,中药材资源丰富,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据统计:全市中药材品种资源达110多个,野生药材半夏、淫羊藿、车前草、鱼腥草、过路黄、夏枯草、蒲公英等资源储量较大。

常年种植品种30多个,其中:川明参、生姜、芍药、丹参、瓜蒌、黄精、山药、石菖蒲、板蓝根、桔梗、白芷、前胡、佛手、枳壳、金银花、木瓜、杜仲、黄柏、银杏等实现规模化种植。

2、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

打造了以五东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以国道“347”线的千佛老观传统产区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带。

常年种植中药材面积10万亩以上。

主要品种:川明参、生姜、白芍、金银花,丹参、瓜蒌、黄精、佛手、枳壳等。

3、中药材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全市共培育了15个基地乡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44个(其中省级以上中药材专业合作社6个、南充市级合作社6个)、中药材家庭农场106个、培育规模以上种植大户354个。

规模以上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康美药业公司(阆中基地)、四川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阆中煜群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顺翔银杏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四川阆峰川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阆中市道地药材专业合作社等。

4、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2009年、2017年“阆中川明参”“千佛竹根姜”分别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09年,顺利跻身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中药材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201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成功评定为现代农业中药材产业基地强县;2013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中药材),201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新一轮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中药材);2020年被纳入全省“10+3”中药材产业基地重点县。

全市经工商局注册的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品牌达34个,主要有“木兰郡”、“贵人可”、“绿阆”等著名商标;“雪洞”生姜、“千祥”生姜被评为西博会“最受消费者欢迎农产品”。

通过品牌战略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中药材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产品优质率达85%以上。

5、中药材市场销售情况。

阆中市川明参主要以干品销入成都、重庆、广州等市场;生姜主要作为调味品以鲜品形式销往成都、重庆等地;白芍、丹参、佛手、半夏等大宗药材品种加工成干品销往省内外药材市场和药企,部分进入当地药房和诊所。

6、中药材种植效益情况。

中药材的亩产值为3000——11000元,比传统种植粮食高5—10倍,如川明参、生姜在价格好时亩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丹参、白芍、黄精等其它品种亩产值都在5000元以上,前胡、白芷等品种亩产值都在3000元以上,种植模式多样(既可净作,又可与果树、蔬菜、粮食套作),既不与粮争地,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产业基地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中药材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抓中药材产业不够坚持,发展产业的定力不够。

多年来,发展产业不够坚持、因上面项目定、因生产企业定、因农户种植习惯定的现象。

发展产业往往一阵风,看似火热,乡乡有基地,村村有示范,发展产业多,实则无产业。

干产业信心不足。

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见利就干,没好处就收,诚信较差,目光短浅,凭习惯和经验干。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要产品价格一波动,产业就不抓了,抓了多年的产业,我市特色产业中药材产业没有做大做强,没有真正成为带动力强和叫得响的特色产业。

2、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

虽然我市有康美药业、木兰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但有些企业存在未完全正常生产经营、科技和管理水平不高、加工能力不足、效益差、专合社生产加工的川明参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产品深加工及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不够。

对中药材和其它农产品基地带动力弱等问题。

3、技术创新能力弱,制约市场拓展。

川明参食品准入身份多年未解决。

由于目前川明参既未进入国家《药典》,又未进入食品类检测目录,致使龙头企业虽经多年努力,仍然难以对川明参进行精深加工,成为川明参全面进入市场的“门槛”。

目前我市龙头企业、专合社生产加工的川明参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产品深加工及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不够,没有真正将“阆中川明参”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中药材种性退化严重。

农户在育苗都是自留自育,种性退化严重,种苗质量参差不齐,未进行种苗提纯复壮,无性状稳定、抗性好的优良品种。

川明参无硫加工技术不配套、不完善。

部分农户在收挖川明参鲜品后采取硫磺熏蒸进行加工、储藏,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工企业的无硫加工技术不很成熟、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成本较高。

4、园区建设档次不高,融合发展不够。

五东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早,建设档次不高。

多业态融合才处于起步阶段,线上销售占比不高。

农旅融合层次较低,文化内涵挖掘不高。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及建议中药材涉及一、二、三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的特点,是目前我市比较优势产业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可行的实现路径。

建议市政府要抓住中省市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市重要产业来抓,促进中药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要加强组织协调,破除发展瓶颈。

市上成立阆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商经局、卫健局、市督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相关基地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推进。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各基地乡镇要把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

2、要加强基地建设,精准推动特色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结合当地特点和市场需求,究竟发展什么品种,做好规划,上下齐心,培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片一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以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以五马东兴中药材园区为核心,以国道“347”线千佛、老观、二龙片区和江天旅游线为重点,通过粮药套作等形式逐步扩大川明参、生姜、丹参、白芍、瓜蒌、佛手、金银花和其它道地药材的种植面积。

3、要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全产业链、价值链谋求效益提升。

一是建设千佛竹根姜现代农业园区:通过采取姜—稻轮作模式、繁育脱毒姜种、配套基础设施等措施建立生姜标准化种植基地;建立千佛生姜加工厂房和生姜清洗包装线、扩大生姜交易市场等。

二是通过扩大园区规模、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推行种养结合和绿色发展等措施,尽快把五东中药材园区建设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让农民充分享全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利益;第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提高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第三,积极开发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和发展领域,加快挖掘农业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休闲价值。

利用依山傍水的山地优势,在嘉陵江流经的重点区域和构溪河湿地公园的两边建立4—5处花药两用的中药材基地和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巩固提升现有的沙溪白芍产业园、五马中药材园区,下一步可以在妙高构溪河湿地、博树逍遥谷等乡镇建立示范园),集中打造观光农业、乡村旅游重点景区,分批次召开各种农业旅游节,重点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丰富我市古城旅游的业态,塑造乡村振兴“阆中样板”,并可促进阆苍南一体化发展;二是在古城核心区设立阆中特色中药材系列产品体验销售馆,制定相关奖励政策鼓励本地餐饮企业使用销售阆中特色中药材、开发特色系列产品,比如:川明参炖鸡、川明参泥、川明参糕点等。

4、要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中药材产业量质提升。

一是依托成都大学、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农科院的创新团队克服解决川明参食品准入身份的认定技术瓶颈短板问题、开展川明参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推动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以及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开展川明参重茬、姜瘟防治等技术瓶颈的攻关,彻底破解影响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是加大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人员分片进行技术指导。

三是加强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大力开展川明参采收机、生姜起垄机等新型农机的研发、生产,并争取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目录。

5、要突出市场主体,做强品牌做大市场。

对现有医药企业加快企业资产优化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盘活资产,鼓励企业加工扩能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同时市上要制定奖励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带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激励措施;积极开展中药材招商引资,热忱欢迎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到阆中建基地、建工厂等。

注重市场营销。

通过统一包装、加大宣传等措施提升“阆中川明参”“千佛竹根姜”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尤其是要在成都、重庆及相关区域城市加大地标产品宣传,扩大“阆中川明参”“千佛竹根姜”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影响力。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做优中药材产业。

充分利用中央、省、市现有的各项政策,出台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对特色产业的各个环节以奖代补,切实为产业发展提有效服务,领导主抓、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统筹协调中药材产业发展。

把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促进一二三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