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就业前景调研报告范文4篇

当前就业前景调研报告范文4篇

当前就业前景调研报告范文4篇“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就业前景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一)就业前景调研报告:关于就业形势调查报告范文就学人口增加,少数用工大镇班额超标、校舍紧张的矛盾再次显现,而国家二胎政策实施后,不久的将来,这种矛盾将更为突出。

2、教师队伍建设亟待突破。

从数量上看,自20XX年实施的“退一进一”招师政策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前期连续6年“退二进一”政策造成的历史欠账,至20XX年,教师在编人数相比20XX年减少了620人。

目前除城区部分初中因教改和并校造成教师政策性超编外,乡镇小学、中学普遍缺编、缺员,由此也造成临聘教师数量不断攀升。

据统计,目前全市各镇(街道)小学临时聘请教师就有687名。

其次,年龄结构不合理。

全市教职工年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特征,未形成合理年龄梯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这将造成未来某阶段教师集中退休而导致青黄不接的问题。

3、优质教师资源校际不均。

城区学校师资力量明显比乡镇强,教师队伍尤其是骨干教师队伍配置不均衡,乡镇学校骨干教师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突出。

即使在同城区域,优质教师资源依然集中在几所传统名校,学校之间、城乡之间过大的教学质量差距也导致学校生源的不均衡,如南菁初中与暨阳中学虽然相邻,南菁初中生源爆满,而暨阳中学却生源不足。

当前,虽然城区学校之间大力推行了骨干教师相互交流的举措并取得实效,但城乡之间的骨干教师交流比较鲜见,骨干教师向城区单向流动的现象有增无减。

4、编制外教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编内教师数量长期无法满足教学任务需求,由此产生了大量编制外教学人员,包括编外用工、代课教师、临聘人员等不同性质人员,尤其在乡镇学校,编外和临聘人员普遍存在,比例也很高。

如周庄实小缺编80人,临聘人员77名,占全部教师(380名)近五分之一。

而由于临聘教师与编内教师担负相同的岗位职责,工资待遇上却相差甚远,同工不同酬问题既导致招聘教师质量难以保障,也导致编制外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5、民办教育发展滞后。

全市民办教育发展举步维艰,难以突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全市仅有一所民办学校(天华艺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

目前,市政府也未出台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的相关政策。

据了解,周边县市中,张家港市目前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9所,其中常春藤实验中学成为区域名校,在校学生2000多名,旭东学校是专门招收新市民子女的民办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在校学生6300多名,有效分担了公办学校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法》的法定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刚性要求,目的就是为了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备配备、师资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为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公正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证。

对照国家、省、市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我们建议市政府需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工作:1、加大投入,促进薄弱学校标准化提质改造。

针对全市依然存在一批薄弱学校的现状,市政府要加快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进度,强势推进、着力实施,促进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提升。

要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

要按照省、市对于义务教育学校的建造标准,实行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防止追求“高大上”,解决大校额、大班额的问题,早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目标。

2、优化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按照核定编制数配齐配强每一所学校的专任教师,逐步做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及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

因此,市政府要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全市区域内师资水平均衡发展。

要借鉴先进地区“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市聘校管”等有效经验,着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进取心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校长队伍,采取交流任职、扶弱结对等手段,提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要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统筹调配力度,加大对到农村、乡镇薄弱学校任职的骨干教师的奖励力度,从制度上、绩效上支持骨干教师交流到乡镇和薄弱学校,充分发挥其业务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提高教学水平。

要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对乡镇和薄弱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倾斜,使乡镇、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引得进、留得住、扎好根、结好果。

3、完善政策,缓解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

市政府要认真研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普遍缺编、缺员的现实问题,面向未来,谋划长远,按照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变化、布局调整等情况,加大年度招录计划,防止“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等与省市有关政策相违的做法,逐步解决学校教师缺员过多、年龄断层等问题。

在当前有编制而缺员的情况下,要探索研究教师招聘的创新做法,由政府统筹,核定年度用编情况,统一招录,在数量上适度扩大,质量上严格把控,待遇上统筹,逐步满足义务教育学校对教师的需求。

要按照《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XX—2020)》文件精神,优先补足配齐乡村学校教师。

4、创新突破,完善编制外教师队伍管理。

在当前生源规模有增无减、教师编制数量无法突破的情况下,编制外用工将成为目前甚至今后更长时间内弥补编制不足的重要途径。

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编制外教师这个群体,正视教师在专业上、工作性质上的特殊性,加快完善编制外教师的管理机制,统筹规范各镇(街道)的用工标准,严格用工程序,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素质。

要依法落实编制外教师的工资待遇,激发编制外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

5、深化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民办教育不但可以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同时也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市政府要加快研究我市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尽快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到民办教育特别是高端化、差别化私立学校建设上来,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民办教育体系。

(二)就业前景调研报告: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看法的调查报告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的看法,以及分析其影响,如何改进。

一、概述: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上一大难题,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迅猛发展,优秀的管理者、技术人员、科学工作者、甚至劳动力都及其充裕。

社会人才过剩,大学生的地位也在逐步下降,从原来的百里挑一到如今的资源过剩。

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激烈的讨论,专家们更是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大学生也有不一样的看法。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能力、竞争、态度。

二、调查的情况: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收回200份,面对群体为所有大学生三、调查结果:经调查发现,大一的学生对就业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大三大四的学生对就业关注度较高。

从就业意向来看,约32%的大学生选择考研,约69%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出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其中仅约25.3%的大学生认为工作与主题专业必须密切相连。

从经济收入来看,约有27%的大学生希望每月收入为3000以上,有56%的大学生希望每月收入为2000-3000,只有约19%的大学生希望每月能得到1000-2000的收入。

从就业形势来看,约52.6%的大学生对就业持悲观态度,仅5%的大学生期望能自主创业。

从专业及能力来看,多数大学生认为工作与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因素,只有一少部分大学生觉得专业能力对找工作并无太大影响。

四、分析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未来就业持悲观态度,如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有人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找工作真的就这么难吗?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XX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4%;外语能力,占47.7%。

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

据统计,全国一共有820所本科院校,其中仅有39所985,112所211.社会上人才过剩,而本科毕业生竞争压力巨大,找工作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社会成为了比拼能力,较量本事的地方。

过去,大学生一毕业国家就分配工作,如今简历投了几十份,却有去无回。

是社会给我们的机会太少还是我们自身能力不足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有一个高待遇,然而社会不是救济所,你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凭什么要求好的待遇呢?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对待遇的衡量以及对价值观念的选择有很大的误解,从而导致工作重心分布不均,人才过剩。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能者多劳,回报自然就会高于无所事事的人。

我们总爱幻想,爱空想,却不曾付诸实际的行动,时间对于每个人是公平的,机会也一样,当你准备充分的时候才有可能抓住机会并不放它走。

面对就业形势,也许目前不乐观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压力与困扰,但是我们更加不能被它打败,花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而不是去抱怨,去悲伤。

反省过去才能守住未来!五、意见及建议:在这个就业难职位供不应求的时代,我们应立足自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并不是错事但要从实际出发并与社会情况相适应相结合,把握国家的方向,不能一己之私。

在就业形势如此紧张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增加我们见识的广度,见解的深度。

同时更应该培养非专业能力,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的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

此刻我们应静下心来思考,未来中国的教育走向,本科院校将会扩招学生,我们将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其实就业方面竞争一直都在,只是数量增多了基数大了,所以水平相同的人也就多了。

我们要做的比别人更优秀,更有闪光点才能被发现,才能获得机会。

未来大学生就业方向将会趋于自主创业。

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创业核心的价值,敢想才能敢做。

虽然很多人认为创业很难,我谨代表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既是一个勇敢的决定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不论是从意志还是坚持,从知识还是技能,从社交还是决策。

我们在大学学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已经很扎实,与实践相结合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就业不能眼高手低,在寻找中锻炼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应好高骛远,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

六、报告总结: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多数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暗淡无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