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民俗旅游资源和作用
武夷山素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树一帜的风光美景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谐环境著称,享有“碧水丹山”之美誉,人杰地灵,物产资源丰富。
1、生态旅游资源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1979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总面积565平方公里,保存了地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已知植物种类3728种,几乎囊括了中国中亚热带所有的植被类型;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猴子的乐园”、“天然植物园”的美称,是“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
1987年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与生物圈”世界自然保护网成员,1992年又被联合国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A级自然保护区。
武夷山具有独特、稀有、绝妙的自然景观。
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在中国已发现的263处丹霞地貌中,福建武夷山与广东仁化的丹霞地貌最负盛名,观赏价值最高。
198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武夷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79平方公里。
景区内有九曲溪、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个景点,每一景点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神韵而赢得久远的生命。
原世界旅游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武夷山后欣然题词:“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
保护的典范”。
2、人文旅游资源武夷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远在夏商时期,中国东部地区的古闽族、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西汉时期,闽越王在此建造王城;唐宋以来,武夷山更是集一时之盛,儒、释、道三教同山,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在武夷山都留下文化足迹。
此外,茶文化源远流长,柴头会、十番锣鼓等民俗传统文化独具特色魅力。
(1)闽越文化闽越王城遗址,面积约48万平方米,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南面27公里处。
是江南一带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古城。
与闽越王城古汉城遗址相邻的城村,至今保留富有特色的古建筑,有一址、二楼、三祠、四门、五碓、六渡、七牌楼、八景、九庙、三十六巷、九十九井和几十栋明清建筑。
(2)朱子理学文化朱熹(公元1130-1200)在武夷山生活近50年,讲学、著述、传教,朱子理学在武夷山萌芽,发展、传播,留下众多理学文化遗迹,使武夷山成为朱子理学的发祥地和摇篮。
(3)茶文化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素以其独具特色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
早在唐代即成为朝庭贡品,元时在武夷山创建了御茶园;明未清初,创建了武夷乌龙茶制
作工艺,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八十年代武夷岩茶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武夷山岩茶的品种丰富,已知名品种就有264种,其中名丛“肉桂”茶自1982年以来连续7次蝉联国家名茶、金奖等殊荣;茶王“大红袍”更是世间极品,在2002年11月广州茶博会上,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以18万元竞卖成交。
此外,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早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美,具有“桂圆汤香”之韵。
目前,我市已举办了8届“国际无我茶会”、6届“岩茶节”、“武夷岩茶茶王赛”活动,开辟了大红袍旅游线路,致力于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倡导和弘扬武夷茶文化。
(4)宗教文化古代宗教史上,武夷山被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升真元化十六洞天”,史书上有记载的书院、寺庙、宫观就达187处、亭台楼阁117座。
天主教、基督教、斋教等在此并存,呈现宗教多元化特色。
现留存下来的典型宗教遗址有:彭祖墓、汉祀坛、古宫观遗址、止止庵遗址、三清殿、投龙洞、凝云道院、瑞岩寺、白云禅寺、妙莲寺、天主教堂等。
(5)民俗文化下梅村保存了以邹氏祠堂为代表的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典型清代民居特色建筑群,900多米的古代人工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留存凉亭等,具有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价值;
曹墩村庄坐落在山水与田园之间,具有典型江南民居特色,民俗
风情文化浓郁。
3、丰富的物产资源
(1)森林资源武夷山是我国江南著名的林区。
森林覆盖率达79.2%,拥有林业用地318.2万亩,珍稀树种50余种,总蓄积木材量1157万立方米,年出材量10万立方米;竹林面积55.3万亩,年产毛竹350万根以上,1997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
全市拥有各类花卉资源近130种。
(2)茶叶资源武夷山是我国江南著名的茶叶产区。
全市现有茶园9.66万亩,大多集中在武夷、星村、兴田等乡镇、街道,年产茶8万多担;有茶农2.2万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近5万人;有大、小茶叶加工厂130多家,2003年年产干毛茶0.5万吨,产值9600万元,大多出口外销。
2000年,武夷岩茶荣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目前已有40家岩茶生产企业申请使用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3)水利资源武夷山有建溪、崇阳溪、南浦溪、麻溪等4条主要河流,河流面积3.89万亩,全市水利资源蕴藏量21.5万千瓦,可开发8.3万千瓦,已开发4.3万千瓦,水资源十分丰富。
现已开发大、小水电站85座,装机容量2.28万千瓦;正在建设及进行前期工
作的水电站还有东溪电站技改、枫溪、连墩、龙门、前、后溪等水电站。
(4)矿产资源经初步勘察,探明有金属、非金属矿14种。
金属有黄金、铜、钨、钼、硫、铁、锡等,非金属有石油、煤、石英、石墨、瓷土、花岗石等,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8.1%,蓄积量为1187万立方米。
水资源的蕴藏潜力大,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达128.89万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水量1.6万立方米,为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的3.6倍以上。
此外,武夷山地方名产岚谷熏鹅、吴屯鲤鱼干、五夫莲子、田螺以及竹、木加工为主的旅游系列工艺品,深受中外游客亲睐。
民俗本身具有三大功能,即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这些功能在旅游中都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转变为旅游功能。
第一,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
通过民俗风情旅游,可以获得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历史的知识。
民俗学家把民俗称为活的社会“化石”,把民俗事项作为“历史的教材”。
第二,满足猎奇和求新求异的心理。
民俗风情具有极大的民族差异性和地域差异性。
一个地方司空见惯的事情,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却十分新奇
第三,沟通民众感情和心灵。
民俗风情充分表露了民众的感情和心理,并充满了民众的智慧。
作为异族或异地人的旅游者,到民俗地
区去旅游,必然要和当地人进行各种交往。
在交往中,总会接触到许多新奇的事物、新奇的思想,使人引起心灵的颤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交往中,还可以相互了解,加深感情,增进友谊。
因此民俗旅游是沟通民众感情和心灵的良好途径。
第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
美丽的异地风景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尤其是许多民族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互帮互助等良好社会习尚,往往使游人感叹不已,并从中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提高道德水平,这就是民俗教育功能的体现。
第五,发展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
越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其与外界较为隔绝,越能够保留相对古老的纯粹的民俗事项,因而这样的地区发展民俗旅游条件极佳。
民俗旅游资源越独特,越纯朴,对旅游者吸引力就越大。
而我国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自然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旅游事业对当地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