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经典

中国哲学经典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易经》《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孝经》《颜氏家训》《大人先生传》《原道》《坛经》《四书集注》《传习录》《日知录》中国传统的哲学主要有以下10项:1.神奇的《易经》中国的《易经》,最早的哲学语言。

它不是神喻,也不是天书,它面对自然,来自生活实践。

古代的系统论,中国的圆道观,阴爻(--)与阳爻(—),构成神秘的哲学理念,三爻组成经卦(八卦),经卦组成重卦(六十四卦),卦卦相通,卦卦相联。

阴爻与阳爻,卦与卦,彼此制约,无限循环,揭示事物的运动,揭示了气象万千。

它脱胎于占筮,却适用于普遍,它有广泛的内容,涉及社会与自然,政治伦理,生产经验。

概括了宇宙的存在,描绘了事物的发展。

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2.五行说“五行说”——出自古老的《尚书》。

《尚书洪范》有论述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

水能够润下,火能够炎上,木能够曲直,金能够从革,土能够稼樯,各有各的用处。

它们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

纷纭世界的本质,不过是水火木金土。

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元素,世界是统一整体,存在着五行结构。

五行说——体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他们对世界本质的领悟。

3.“和同”说西周的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史伯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不能取同而去和。

齐国晏婴多发挥,辩证分系同与和,不同声音配合成乐曲,君臣关系协调好运作。

后来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试看当今世界,社会生活,处处是和,处处要和,不同民族文化要交流,多极化有利于各国。

生活需要七色阳光,经济更要开放搞活,不要同一模式,道路自己选择。

4.老子的道中华文化的源流,——儒与道,道的理论,玄虚深奥。

它是古代真正的哲学,试图解释宇宙的奥妙。

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的道。

道法自然,道不是别的,道就是道。

道隐无名,不知出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它是万物的本根,创造了万事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周行而不殆,永远循环往复。

它是至高无上的,惟道是从,别无他途。

5.老子的无为道体——有与无的统一,有是万物之母,无是万物之始。

无是道的别名,也是道的一翼,无为——道的根本原则,道哲学的真谛。

道常无为,人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闪光的智慧,深邃的哲理,不能误解和歪曲。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作,它要求人们遵循规律。

做到不违背规律,都能达到目的。

6.老子:反者道之动老子认为:事物都有相反的两方面,祸与福,恶与善,难与易,长与短……至美无美,至善无善,枉则直,曲则全。

两方面相互依存,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双方的转化,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老子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事物离去了,越离越远,远到一定时候,又返回到起点。

道的规律,如此这般。

7.孔子的仁在孔子那里——天道远,人道近。

孔子的学说,处处不离人与仁。

仁是儒家的最高原则,是儒学的核心与灵魂。

子曰: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重视人,远离鬼与神。

高扬人的地位,关注人的精神,不讲天帝与天命,仁的内涵是人本。

他的学说——人道与理性不可分,人与人要相互尊敬,要相互爱与信。

仁是认识事物的根据,也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8.孔子:仁与知在孔子看来,伦理是基础,然后是认识论。

“学以致其道”,德性培养是根本,知是仁的必要条件,仁是知的灵魂,“未知,焉得仁”。

仁是最高标准,美德即知识,关键是做人。

9.孔子:知与不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就是说:知是知,自知不知也是知,它是不知的自觉,也是知的开启。

人要求实,不要自以为是。

择善而从,去伪存真,才能获得真知。

关键是学与思,“多闻”“多见”善“阙疑”。

10.墨子的兼爱兼爱——墨子的核心观点,墨子认为,孔子的仁有局限,不如兼爱更广泛。

兼爱就是博爱,人人相爱,亲密无间。

兼爱应“非攻”,战争要避免。

兼爱要“尚贤”,贤能者受重视,不能靠边站。

兼爱要“非乐”,生活俭朴乐无边。

兼爱要“尚同”,天下统一无界限。

中国哲学具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时间表上粗略地可以划分为:先秦诸子(儒、道、法、墨、名、阴阳的兴起)、两汉经学和谶纬(儒家正统的发展)、魏晋玄学(道家的再探索)、唐宋禅学(佛教思想开花结果)、宋明理学(佛儒道合一)、明朝王阳明心学(理学的新创造)。

中国哲学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

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

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

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哲学有哪些诸子百家呀,全是经典。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百度百科诸子百家搬来的。

你去看看内容更为详细经典哲学书籍有哪些一、中国古代哲学拥有丰富的哲学体系,包括道家哲学、儒家哲学、释家哲学以及法家、墨家等等学派哲学,共同构成了中国经典哲学体系。

二、在道家哲学方面,代表的哲学著作有《道德经》、《管子》、《列子》、《庄子》、《淮南子》、《抱朴子》等等。

以《道德经》为例,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至今,这一思想对整个人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在儒家哲学方面,代表折哲学著作有《大学》、《论语》、《孟子》、《荀子》等等。

以《论语》为例,提出了“仁”的核心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和个人普遍追求的思想状态。

四、在释家哲学方面,代表的哲学著作有《心经》、《百喻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等。

以《心经》为例,提出了人生性悟,在全世界哲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五、此外,还有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公孙龙子》为代表的名家思想,以《传习录》为代表的王阳明心学思想,以及《菜根谭》等为代表的处世哲学等等著作。

中国传统三大哲学思想古代中国主要的哲学思想包括以下3个:1、上古哲学思想,指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

中国奴隶社会的哲学思想,从殷代后期起,经历了殷及西周、春秋、战国三个阶段。

殷周之际是古代思想的起源时期;西周则学在官府;周室东迁前后,官学崩溃,这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一阶段。

2、周王东迁以后的思想,以至春秋邹鲁缙绅先生的《诗》《书》传授之学,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二阶段。

孔墨显学,战国百家并鸣之学,周秦之际的思想,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第三阶段。

扩展资料:中国哲人出现的具体历史机缘,既造就了中国哲学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个性。

中国哲人的推天道以明人事,使得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入世品格;中国哲学关心的重心在于人事,使得中国哲人总是饱含忧患。

每当中国哲学处于这样一个集中发展时期,学派之多人才之盛思想之自由学术之开阔,都会达到一个高峰。

中国哲学之兴衰系于中国社会之兴衰,同时也造就了民族精神的个性与内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性质有哪些引言:中国传统哲学都包括哪些方面?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是有很多方面的,只要传统哲学的源头就是在诸子百家的时期。

当时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思想还没有定下来,百家争鸣的文化更是让中国传统哲学得到了一个融合,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

最后虽然封建统治是以儒家为主要的主旋律,但是依旧有其他的思想相以衬托,所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是比较悠久的。

一、先秦诸子百家先秦诸子百家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头,在诸子百家中有很多都是带着有人民的忧患意识的,这也是很多哲学中所拥有的必要的元素,那么传统哲学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虽然没有大环境的相互交流,但是意见是有指导人们进步的思想的。

就像中国这传统哲学肯定也是有弊端的,西方的哲学也是有弊端的,所以中西方哲学各有各的好处,在当时没有交流的环境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哲学。

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古代哲学的来源就是在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从封建制转变为时期的哲学。

其实也是在封建统治下,有相对让人们幸福的一种哲学来管理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皇帝也不知道到底选择什么样的哲学才是最适合时代发展的,因为哲学的意义就是有指导人民进步的一个意义,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的思想。

也是让人们更加有对美好的向往和忧患意识,儒家就是一种柔中带刚的,一个哲学的特色。

三、中国的礼仪中国的礼仪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从传统的哲学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礼仪是有很强大的规矩的。

无论是从老师还是学生的看法或者是君臣之分等等这些在古代时都是比较严格分明的,并且阶级层次也是比较固化,这也是中国传统的礼仪。

其实这些思想不仅是友好的同时有坏的流传到现在的中国的礼仪都是更加礼待他人的一种好的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