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网络课程在小学语文的应用

浅析网络课程在小学语文的应用

浅析网络课程在小学语文的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网络课件是运用于网络环境中的一种比较特别的课件,往往是结合网络课程来开展网络教学的。

将网络课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习效率。

因此,如何有效的运用网络课件,充分的发挥它的价值,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简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网络课件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多媒体可以把文字、图形、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习资料呈现的形式多样化和形象化。

根据定义,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课件有两种主要形态:CBT和WBT,即computer-basedtraining(基于计算机的培训)和web-basedtraining(基于网络的培训),前者就是常说的本地版或光盘版,而后者就是常说的网络版,即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可以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

它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果使用得当,网络课件对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益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是,如果应用目的不明确,只图形式新颖,哗众取宠,远离教学需求,网络课件就会变成花架子,反而会使教学变得华而不实。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网络课件应用的常见误区,浅谈下自己的认识。

一、网络课件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网络课件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能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教学形式,能延伸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视听效果,可以把学生带入一种真切、生动的情景,调动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由“苦学”变为“乐学”,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网络课件的图文并茂,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形象的图文,生动的声音,从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持久性较短。

如果我们教师可以设计出生动优美的课件,其新颖的形式更会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既可辅助教学,又能调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

(二)能够化难为易对小学生来说,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观察事物还不够全面,教学中,常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网络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同步进行的优点。

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件的这一优点,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

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便可为学生实现由具体的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比如:古诗《草》的学习过程中,“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师在课件的设计时可以设置四幅场景。

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草原景象。

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

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

“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

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

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

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展露着嫩绿的期望。

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

这样,多媒体展示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了解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至此突破了重点难点。

(三)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

这就要借助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

例如《动物过冬》一文,这是一篇知识性童话,如何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课堂外,让学生自主通过网络课件温习一遍。

因此,我在网络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动物图片及录像,同时给动物按冬眠过冬、备食过冬、迁徙过冬、原地过冬进行分类。

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燕子、黄莺等动物迁徙的录像,感知鸟类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需要经过千辛万苦,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做他们的朋友。

同时介绍其他迁徙过冬动物的图片。

同样,在学生掌握了书本上备食过冬、冬眠过冬、原地过冬的动物后,向他们介绍其他动物的过冬方式。

网络课件充分的发挥了其作用。

(四)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容量比较大,课堂可能学习不完。

因此,教师可以做成网络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自主学习。

可以对字体的颜色进行选择,可以图文结合,还可以伴随音乐、动画等效果。

对提醒学生注意的生字部件,还可以用动画演示。

这比教师在课堂上统一出示生字,传授生字的音形意,再统一进行巩固和练习的传统教学方式新颖、逼真。

既节省了课堂时间,还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景交融的选文,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文内容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地展示,创设教学情景,启迪学生想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北京亮起来了》是二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中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运用优美的文字介绍了北京那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夜景。

对课文中“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金碧辉煌”等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因此,教师可以做成课件,利用课件显示北京夜景图时朗诵课文有关段落,学生边看图、边听边想象。

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仿佛置身于夜晚的北京,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远比我们用枯燥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要好得多。

二、网络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中的误区(一)内容华而不实,忽视了教学的目的运用网络课件进行教学,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教师都必须明确:完成教学目标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网络课件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语文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备创造精神、合作精神和开阔的视野。

因此,我认为,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件的制作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不是作秀。

(二)过分强调了网络课件的作用,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忽略其他教学媒体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各种教学手段在表现形式上各有所长,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网络课件的使用时机,不可忽视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的作用而去片面地追求多媒体的感官刺激。

(三)本末倒置,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高尚的情操,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它终究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手段,代替不了教师活动,代替不了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所以网络课件辅助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看课件多么具有动感、具有色彩,多么热闹,而是看它是否恰倒好处地展示文本,使学生产生联想,这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2]。

三、网络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策略(一)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都必须牢记这一点。

然而,有的教师在设计师生交流活动时,无视学生产生各种反应的可能,制作呈现方式死板、内容单一的课件,教学时,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自己在课件中预先设定的流程上。

比如,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或“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得最美?”这本是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好问题,可教师早已把答案输入了课件,非得让学生的回答与课件预设的答案一致。

于是,学生答一条课件展示一条,一旦孩子的回答别具一格,超出了预设,不管这个回答多么有创意,教师照样不置可否,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这样的网络课件,突显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腐理念,使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网络课件应突出其“助学”作用,促进师生互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而不能喧宾夺主,让学生成为课件的奴隶。

在《荷叶圆圆》这课的识字环节,我就没有用课件死板地出示生字,而是制作了一个翻荷叶的游戏:把生字隐藏在荷叶下面,学生上来翻到哪片荷叶就带读那片荷叶下面的生字,然后学生就可以评价。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他们学习更加自主。

接着课件继续出示本课的一系列生字,要求学生上来按一定的标准将这些生字进行分组,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可上来重新分,并给出理由。

结果,学生有的根据字形结构不同分组,有的以平翘舌音或前后鼻音为区分标准分组,由于我没有预设答案,我的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现、分类识记生字,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想象,学习的效率肯定更高。

(二)抓住重点,课件要实用,切忌华而不实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用合理,可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有的教师为追求艺术效果,把课件搞得花里胡哨,反而不能突出重点。

特别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会只顾注意新奇而忽略本质。

有些教师甚至在课件中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图片、怪声,试图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效果更是适得其反,给网络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制作网络课件应忌虚求实,不搞花架子,切实为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服务。

还以《荷叶圆圆》为例,这一课的难点之一是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传统方式是让学生合上书本试着背一背,或同桌互相帮助背,这些方法都比较枯燥,难度也比较大。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把这段课文中最重要的词语去掉,网络课件出示,如:“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_____。

’小水珠躺在_____,眨着____的眼睛。

”让学生填空,以加深印象,然后出示“说”躺”眨”三个动词,让学生以这些动词为“拐杖”背诵课文,最后出示空白屏幕,让学生离开“拐杖”独立背诵。

这样形式新颖、难点分散、重点词语突出、由易到难,所有学生都在很短的时间内背下了这段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