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窥镜辅助下盲肠造口结肠顺行灌肠术3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经经皮内窥镜辅助下盲肠造口后行顺行结肠灌肠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结肠镜循腔进腹至盲肠,于右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腹壁置
入导管,并将导管国定于右下腹壁。
结果由导管灌入生理盐水200-1000毫升,掌握调整排便时间及排便量。
【关键词】便秘内窥镜盲肠造口顺行结肠灌洗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3)32-0262-02
例1:某男,14岁,因“先天性无肛术后排便障碍”来诊。
患儿出生后发现肛
窝处闭塞,诊断为“先天性高位无肛”,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
术后大便5~7日/次,稀便不能控制。
查体:消瘦,左下腹见一12cm的陈旧手术疤痕,洞状肛门,位置偏于前侧,肛周污粪,肛门指诊食指能通过,无肛管肌肉收缩感,指套退出
无闭合反应。
经会阴部人造肛门灌入钡剂300ml后摄钡灌肠片提示,肛门松弛,
所见结肠充盈良好,未见明确狭窄及充盈缺损,未见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
结肠袋分布对称,结肠粘膜完整。
肛管直肠测压提示:肛管静息压 10 mmHg,肛管最大收缩压 30 mmHg,直肠肛门收缩及抑制反射消失,肛门失禁改变。
盆底MRI
检查:直肠最大管径2.8cm,最小管径2.0cm,耻骨直肠肌及外括约肌缺失。
例2:某女,25岁,因“先天性巨结肠症(短段型)”,长期口服刺激性泻药,于18岁时行“Ikeda术”。
病理提示:符合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诊断。
术后症状
好转一年,以后仍出现排便困难,依赖泻药及逆行灌肠。
因长期半流饮食,身体
消瘦。
予结肠传输试验:口服标志物 72 h后20粒标志物9粒在升结肠,6粒在
横结肠,6粒降结肠,120 h 所有标志物均在直肠,提示全结肠运输迟缓;予钡灌
肠显示左半结肠结肠袋减少,无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样改变;排粪造影及肛
管直肠测压排除出口梗阻性便秘。
结肠镜检查示:结肠黑变病。
心理测试排除抑郁、焦虑症等。
患者对手术缺乏信心经口服中药及针灸治疗无效,后长期依赖灌肠,效果仍不佳。
例3:某男,73岁,“缺乏便意三十年”,每5-7日排便一次,便质干硬,长期依赖各种泻药协助排便。
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否认糖尿病史。
头晕体虚,动则气喘,食寐不安。
因各种泻药无效,逆行灌肠辅助排便6年,效果不佳。
结肠传输试验:口服标志物120 h 后,标志物1粒在升结肠,3粒在横结肠,10
粒在降结肠,6粒在直肠,提示全结肠动力迟缓;钡灌肠提示:结肠袋明显减少,结肠扩张;排粪造影、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排除出口梗阻性便秘。
结肠镜检查排除
结肠肿瘤。
患者年老体弱,无法承受手术治疗。
操作方法:结肠镜循腔进境至盲肠,检查回盲瓣舒缩正常,阑尾窝可见。
结
肠镜引导下,助手在右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腹壁穿刺定位,局部消毒
麻醉,于最薄弱处作一0.5cm的小切口穿刺置入一套管,导入导丝后由肠镜采活
检钳夹持导丝后退镜,在肛门外引出导丝在其头端系一直径0.4cm的PEG硅胶管,在肠镜监视下从右下腹壁切口处回抽导丝,将导管引出腹壁外,上固定卡片,腹
壁外消毒,固定敷料,再次插入肠镜,内见垫片与肠壁紧密贴合,退镜,术毕。
术后处理:术后第3天给予生理盐水自导管灌入,量由200ml逐渐加量至1000ml左右,具体根据患者灌入后排便时间及排变量调整,教会患者使用方法、
灌洗水量及配方,嘱患者隔日灌洗一次,并填写排便日记以便掌握排便规律。
讨论
该技术自1990年Malone首先报道阑尾造瘘结肠顺行灌洗(MACE)[1]法以来,得到了应用。
主要用于因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大便失禁、顽固性便秘患
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因原手术存在创伤大、术后瘘口狭窄等原因影响其
广泛应用。
我们采用PEG管,经皮内窥镜辅助下盲肠造口后行顺行结肠灌洗,可
以去除滞留于结肠的粪便,可同时解决便秘和失禁。
灌洗液应根据个体需要选择,以清洁肠道为限度。
一般选用生理盐水加比沙可啶(便塞停) 5mg或聚乙二醇4000(福松)20g,水量500-2000ml不等[2]。
经皮内镜下盲肠造瘘术较之MACE,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
虽然不能改善肛门括约肌的控便能力,但可以
及时清除肠道内粪便,为神经源性大便失禁和顽固性便秘患者提供了一种改善症
状的方法,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Malone PS,Ransley PG, Kiely EM.Preliminary report:the antegrade continence ncet,1990,336:1217-1218.
[2] King SK,Sutcliffe JR,Southwell BR,et al.The antegrade continence enema successfully treats idiopathic slow-transit constipation.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2005,40:1935-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