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18 时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时间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昼半球,则经线时间:12 时切点所在经线通过赤道地区位于夜半球,则经线时间:24(0)时1: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低、中、高纬+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
经度位置:东西半球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等。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②地势起伏(大、小)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1种问题的区别)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气温(气温高低、年较差)+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水热组合(如:雨热同期)水位流量及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点状事物:均匀/不均匀;哪里多,哪里少;沿什么分布。
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1)走向:东西?南北?西北东南?(2)拐点:拐点必须有原因哦……(1)分布范围:最大到最小的范围是……(2)变化趋势:由某方向往某方向逐渐变大(变小)(3)分布凸变:某地区偏大(小)、1)地形成因: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分析;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和岛弧(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海岸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新西兰南北二岛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 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风力的沉积作用:新月形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2: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海陆位置4.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5.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①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区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热带沙漠气候区、地中海气候的夏干;赤道低压带控制区降水丰沛;西风带降水多,信风带降水少。
(要注意风的来向:迎岸风往往多雨;离岸风则少雨)②天气系统因素——低压中心和低压槽部位降水多,高压中心和高压脊部位降水少;锋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贵阳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气旋过境降水多,如西欧冬季、东北和江南春季;反气旋过境降水少,如伏旱;台风过境降水多。
③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④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⑤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某两地气候特点比较:3)“水环境”成因:气候+地形+植被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气候决定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的含沙量,以及径流调节的季节变化4)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及解决措施a 环境问题(分散城市职能,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卫星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b 交通问题(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道路规划)c 居住问题(大力兴建廉租房和平价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d 社会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税收等手段,缩小收入差距;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5)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A:草场资源退化的原因:人口增加;滥砍滥伐、滥垦滥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B: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人为因素——人口增加;滥砍滥伐、滥垦滥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C: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D:土地荒漠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人为原因 E 人口增加。
6)☆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治理措施华北地区地形低洼;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7)自然灾害成因:天(气象、气候、常见天气系统)+地(地形、地质、植被等)+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A:滑坡、泥石流①陡峭的地形地势;②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③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④地壳活动(例如地震)⑤ 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 人类活动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 人类活动(例如采矿)破坏了地表植被。
①地形陡峻;②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③降水集中,多暴雨;④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⑤地壳活动(例如地震)⑥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 人类活动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 人类活动(例如采矿)破坏了地表植被。
B:旱灾——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注意:(一)②长江中下游伏旱:副热带高气压暖性反气旋控制降水量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季节,需水量大。
③华南、西南冬旱:(1)冬季时,华南地区受冬季风控制,降水量远比夏季少; (2)华南沿海地处热带、亚热带,由于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3)虽是冬季,这里的农作物和森林仍在生长, 且种植的多是高耗水农作物需水量大。
C:洪涝灾害——自然原因:①降水多且集中;②地势低洼,河流排水不畅;③河流流域面积大,水系支流多,汇水集中;④河流含沙量大;⑤河流多曲流,水流不畅。
人为原因:①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淤积江河湖库,河床抬升加剧洪涝灾害;②中游围湖造田,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
D:沙尘暴——(1)每年3—4 月,华北地区受西伯利亚进退的冷空气影响,大风天气比较多。
(2)此时草木初生,加之春旱对自然植被恢复的影响,植被不能完全覆盖地面。
(3)此时地表面已经解冻,春季加速升温使地表干旱加速。
干燥疏松的地面物质极易被大风扬起,形成沙尘暴天气。
(高考答案: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 月)。
(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1)水能开发条件:(1)自然条件(落差+流量)(2)社会条件(资金+技术+市场)2)农业区位条件:(23)工业区位条件:4)人口(城市)分布:(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2)经济因素(经济+交通+历史等)5)城市群形成的条件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人口条件6)港口形成区位条件:自然条件:1.水域条件:水深、岸陡、避风2.陆域条件:地质、地形、坡度社会经济条件:1.经济腹地条件(服务范围大小、客货流量大小)2.城市依托(城市规模大小)3.交通联系(与河流、铁路、高速公路联运)4.政策条件7)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社会经济因素:①高等院校云集,技术力量雄厚;② 靠近航空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1)地理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2)某地理要素变化带来的影响:根据整体性原理从环境各组成要素展开:(:/~~3)人类活动的地理影响:(1)经济(资源开发、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区际联系等)(2)生态(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3)社会(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等)4)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观大题的模板运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5)6)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 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反之则雪线高)举例: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天山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北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线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东坡雪线低等2. 气温(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中低纬度雪线高、高纬度雪线低)☆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1 纬度:相同海拔,则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相同纬度,则海拔越高,带谱越复杂3.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1)区域发展中的问题表现不同、成因各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矛盾关系。
区域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类:(1)区域特征限制性因素(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矛盾2)对区域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要从区域特征出发,遵循“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1)资源问题:开源、节流(2)自然灾害防治措施或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退、建、改、法、育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植树造林。
(湿地是退耕还沼、退耕还湖)建——建自然保护区(草场退化是建人工草场)改——改变农村经济结构,降低种植业比例,提高林牧业比重;改变经济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草场退化是改变饲养方式,变游牧为舍饲或半舍饲)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3)对所有的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4)流域的整治措施5利用……资源发展…… 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在稳步增加农业产量的基础上,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利用……资源发展……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利用……6)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区域环境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答题思路: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而找出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该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危害,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治理措施。
☆区域自然资源优势资源开发(如山西能源开发等)分析思路:1.区域发展的思路:区域优势——最突出优势——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优势的丧失一一区域调整。
2.区域发展思路的调整:重新确定发展方向——重新挖掘区域优势。
例如:山西煤炭开发利用——经济效益与存在环境问题一一确立能源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并重点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三废”的措施——力求区域可持续发展。
开发利用措施:①扩大某某资源开采量。
②提高外运能力。
例如:修建铁路或管道。
③加强某某资源的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因为大面积开挖地表,排弃大面积土石,若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重化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和废物利用技术;加强炼焦、电力、化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多品种、多层次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