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野生动物资源的属性与分类第一节野生动物资源的属性一、野生动物资源的再生性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物资源可以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扩大。
野生动物资源还具有解体性或叫脆弱性的一面二、野生动物资源的系统性指野生动物资源具有结构上等级性,即野生动物资源以群落的形式存在;野生动物是不能单独生存的,总是形成个体、种群、群落这样三个层次的系统。
三、野生动物资源的层次性层次性是生物由于在生态系统中分布的不同而形成在空间上(水平的或垂直的)分层或分离的序列。
促使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上层;如形成林冠的乔木,海、湖水面上的藻类等。
陆地生态系统的下层是有机质积累并更新的地方,往往是分解者所在地(土壤层)。
如落叶阔叶林有四个主要层次:①上层木②下层木:③灌木层④草本植物: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是由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下水、盐碱度等生态因素所造成的,由赤道到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泰加林(或北方针叶林)和冻原(或苔原)。
动物群落的层次性与植物群落的层次性密不可分。
每一种鸟都有一个自己所最喜好的层次。
1.林冠层:林鸽和茶腹鳾喜欢在林冠层;2.乔木层:青山雀、长尾山雀、旋木雀和煤山雀喜欢在乔木层;3.灌木层:沼泽山雀、大山雀和戴菊喜欢在灌木层;4.地面:乌鸫、红胸鸲和鹪鹩则多在草被层或地面活动。
群落交错区(ecotone)群落交错区: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
包含断裂状边缘镶嵌状边缘边缘效应(edge effect)边缘效应:指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
人们把群落交错区中的生物分为三类:其中两类为邻近两个群落所共有,另一类是交错区所特有的。
四、野生动物资源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结构形式是不相同的,因而各处的自然环境也就不同,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种类。
生物生长与活动的环境在地域上的差异,决定了生物资源分布的地域性。
地域性对微生物更重要生物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还具有一定的地带性:森林生物群落带、草地生物群落带、荒漠生物群落带、冻原生物群落带五、野生动物资源的周期性动物资源的周期性,是动物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序列。
动物的周期性受动物体内的“生物钟”控制,动物资源的周期性表现为日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和年节律。
六、野生动物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内都有数量的限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利用资源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负荷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第二节野生动物资源的分类一、按野生动物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1.野生无脊椎动物资源包括原生动物门、多孔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2.野生脊椎动物资源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二、按野生动物资源的生存环境划分。
1.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热带野生动物资源——热带森林系统野生动物资源、热带草原系统野生动物资源;温带野生动物资源——温带森林系统野生动物资源、温带草原系统野生动物资源;寒温带野生动物资源;冻原野生动物资源等。
2.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分为海洋野生动物资源、湖泊野生动物资源、河流野生动物资源、沼泽野生动物资源等。
三、按野生动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划分动物资源可分为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两大类。
按照经济价值和用途,可把野生动物资源分为以下八类。
1.肉用动物资源兽类中的野猪、、兔、水鹿、等;鸟类中的沙鸡、野鸡、鸽子等;爬行类中的多种蛇,蟒、龟、等;两栖类中的多种蛙等。
鱼类中的各种鱼;无脊椎动物:头足类中的乌贼、章鱼等;贝类中的多种贝;甲壳类中的虾、蟹等。
2.毛皮兽类动物资源这类动物的毛皮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是制革、高级服装以及其它制品的重要原料。
例如:数量较多的有我国北方的松鼠、旱獭、等;南方的松鼠类、竹鼠、果子狸等,。
食草的重要制革兽类有麂、马鹿、驼鹿、水鹿、野猪以及黄羊、斑羚等各种野羊也是产量较高的种类。
3.药用动物资源可以入药或作为医药原料的野生动物种类很多、例如:兽类:虎(骨、脂、血)、熊(脂、胆)、灵猫(香)等;鸟类:环颈雉、等;爬行类:五步蛇、等多种蛇、两栖类:蟾蜍、蛤士蟆等;贝类:牡蛎、珍珠、鲍鱼和头足类中的乌贼等;节肢动物:蝎、壁钱、蝉(蜕)、大斑蝥等;此外,鲨鱼、黄鱼、鳕、鲽等鱼的肝脏可提取鱼肝油和维生素A及D,这些药物对治疗夜盲症和佝偻病有较好时疗效;海洋水产中的海参、干贝等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4.可驯养动物资源除了已驯化饲养的家禽家畜如牛、马、羊等之外,自然界具有驯养的价值兽类:多种鹿、麝、貂、水獭、河狸等;两栖类中的林蛙;爬行类:药用蛇类、龟鳖等;节肢动物:蝎;野生禽类:马鸡、天鹅、野鸭、斑头雁、雪鸡等。
我国东北地区驯化马鹿、梅花鹿、麝、貂等有很大发展。
5.观赏动物资源如:兽类中时熊猫、虎、豹,海豚等;珍禽中的朱鹦、犀鸟、相思鸟、天鹅、鹤类、孔雀、锦鸡、雉鸡、鸳鸯、画眉、百灵、鹦鹉等。
6.具有仿生学启示的动物资源该类动物具有奇异功能。
它们的器官、生理功能和机制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能给人以新的思路与启示,在仿生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蝙蝠、海豚的超声波回声定位系统在交通设计、定向、导航、探测、调节控制等系统中,为人们所仿效和利用。
人们利用响尾蛇用热定位确定被捕捉位置的原理制成了响尾蛇导弹。
海龟、鸟类等的星象导航和地磁导航系统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猫头鹰的特殊定向听觉和海豚皮肤的弹性特性也正在为科学家们所研究和仿效。
7.益农林动物资源这类动物大多数是农作物及森林中害虫害兽的大敌,对其害具有控制作用。
主要的类群有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肉食性鸟类和兽类等。
如:鸟类中的灰喜鹊、花喜鹊、乌鸦、黄鹂、大山雀、黑卷尾、黄雀、燕子、白头翁、伯劳、百灵鸟、云雀、画眉、杜鹃、啄木鸟、戴胜、夜鹰、猫头鹰等均为食虫鸟,对保护森林,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和兽类中的蜻蜒、螳螂、虎甲、步行虫、瓢虫、食蚜蝇、小壁虎、蜥蜴、青蛙、蟾蜍、蝙蝠、黄鼬、刺猬等也是害虫的大敌。
此外,有些动物如多种蜂、蝴蝶等对植物花粉及种子的传播是极为重要的。
蚯蚓等动物的存在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
8.绒用和饰用动物资源这类动物的种类在鸟类中特别多。
如我国特产的雉鸡类中的白鹇、长尾雉、锦鸡、角雉等,鸳鸯、绿头鸭、针尾鸭、罗纹鸭、翠鸟、白鹭等的羽毛都具有很高的饰用价值,常作为出口物资。
野鸭的羽毛常作为绒用,我国华北地区的野鸭绒每年出口达数千吨。
第二章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引种驯化第一节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一、野生动物资源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规律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而这种辐射能在各处的分配状况是不均匀的: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最多,因而终年高温;高纬地区地面受热逐渐减少;高纬地区,地面受热最少,终年寒冷。
这样从南到北就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每一个带呈东西方向延伸,由南向北依次更替。
与此相应,各种生物群落类型也成东西带状从南向北依次更替,这就是生物群落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物群落类型由南到北的顺序如下:1.热带雨林生物群落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气候:终年平均气温约25—27℃,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这里植物终年生长,植被主要为浓密而潮湿的常绿阔叶林。
热带雨林中的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动物资源极为丰富。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落分布在南北纬度25—40°之间的亚热带地区。
该区降水较多,生长季长,生物种类丰富。
亚热带林区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区系的差异,又可分两类:一是硬叶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各大陆西部具有地中海型气候的区域里。
林中以栎类为主。
二是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
我国的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大,发育最为典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着十分丰富的动物资源,昆虫、鸟类繁多,猿猴、蛇类、豺、豹等也不少。
此外还有一些稀有珍贵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穿山甲、华南虎等。
3.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落在西欧、东亚和北美三个主要分布区。
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主要树种有栎类、山毛榉、槭、椴、桦等。
也有针叶林分布,如在我国多为油松林和侧柏林等。
夏绿林中的动物种类也不少,主要有鼠、松鼠、鸟类(啄木鸟,山雀、画眉、莺类)、獾、旱獭、狐类,狼,野猫、野猪、鹿、熊等。
4.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落(北方针叶林或称泰加林)分布于北纬45一70°之间的寒温带地区,横贯欧亚大陆和北美的北部,形成一条完整的针叶林生物群落地带。
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凉而短促,降水以雪为主要形式。
本区植物区系比较贫乏,但森林面积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
乔木主要以云杉、冷杉、松、落叶松等为主。
除落叶松外都为常绿针叶树。
动物种类以鹿类较多(糜、驼鹿、驯鹿等)。
啮齿类动物丰富,能在雪下穴居。
还有狼、黑熊、貂、猞猁、狼獾、鼬、紫貂等以及鸟类,这些都是重要的动物资源,经济价值很大。
寒温带针叶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木材资源、林副产品和动物的毛皮、肉用、药用等珍贵资源。
5.冻原生物群落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边缘地带,北极圈附近,形成一条大致连续的冻原地带。
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200—300毫米,风力强,土壤下面常有永冻层存在。
植被的种类组成很贫乏,总共只有约一、二百种植物。
主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苔藓、地衣、莎草科、禾本科、毛莨科、十字花科)和一些矮小灌木(杨柳科、石楠科与桦木科)。
动物种类较贫乏,但也有大型植食动物如驯鹿、麝牛、美洲驯鹿等和食肉动物如北极狐,鹰、隼、枭、狼等;北极熊为杂食动物,还有小型植食动物,如雪兔、旅鼠和瓣等,夏季多有候鸟迁来吃冻原的巨大昆虫群,以繁衍生息。
受低温的限制,植物生长极为缓慢和动物种类较少,致使冻原的生产力很低。
(二)经度地带性规律生物群落因水分条件变化形成经向变化。
海洋上蒸发的大量水汽,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陆地,是陆地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
地上的降水量在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往往是十分悬殊的,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渐次减少。
因此,在同一个热量带内:沿海地区:空气湿润,降水量大,分布着森林生物群落;内陆:随着降水量减少,干旱季节增长,分布着草原生物群落;大陆中心:气候极为干旱,则分布着干旱荒漠类型。
在同一个热量带内,这种以水分为主导因素,使生物群落大致沿经向方向延伸成带而东西依次更替的分布规律,就称为生物群落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以北美大陆表现最为典型:从大西洋沿岸向西,依次出现南北向延伸的森林带、草原带、半荒漠带和荒漠带,至太平洋沿岸又出现森林带。
在我国温带地区,经向变化规律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从东到西具有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显著变化,因而也就依次分布着湿润森林带、半干旱草原带和干旱荒漠带,其间还存在一些过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