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宜兴埠项目的规划设计说明书

天津宜兴埠项目的规划设计说明书

天津宜兴埠项目规划设计说明一、规划设计概况宜兴埠镇项目位于天津市北辰区,东至外环线西侧,西至均贵路,南至北环铁路以北,北至新宜白大道绿化带南侧,占在总面积3300多亩。

居住区内保留道路为:场富路、宜白道、汀江东路——宜兴路、埠北道。

埠北道及场富路均有规划中的地铁站,基地邻近京津塘高速公路宜兴埠出入口,交通十分便利。

该居住区的建成,将极大地改善宜兴埠的居住品质,并提升城市景观形象。

二、规划设计依据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天津市北辰区宜兴埠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3、《天津市规划设计管理局规划要点说明书》4、《宜兴埠镇对镇区平改保留用地的意见》5、《天津宜兴埠镇规划方案设计招标文件》三、规划设计理念1、结合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塑造优美宜人的居住绿色人文景观,顺应地形地貌合理规划住区的用地构成,化解各种不利因素,从住区合理的功能编排切入,铺叙恰如其分的用地分配、结构体系、交通组织、绿化系统、公建布局、空间秩序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的整合,为住宅的商品化开发、社会化管理和循序实施创造条件。

2、遵循天津市总体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相应规范和规定,承继天津宜兴埠地区地域文脉,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精心构思高标准、高水平、高技术、高情感的新世纪居住园区,营造一个功能合理、环境优美、舒适安全的宜人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表达“诗意地居住”的理想,示范当前的居住时尚和建设导向,同时表达业主公司高屋建瓴追求完美的卓越企业形象。

四、规划立意1、本区以绿化作铺垫,水系作串联,功能作线索,道路作构架,人文地域文化作灵魂,铺叙全区的空间秩序。

以“人文文化”与“绿色生态”作为两条交织主线,以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广场为核心,营造广义的“绿色生态文化公园”,使居住环境与绿色生态文化公园溶为一体,使公园生长在小区内,营造“诗意地居住”的理想居住境界。

2、对规划地块进行整体研究,形成大社区概念,以绿色生态文化作为贯穿整个居住区的主线,将十五个居住小区贯穿起来,形成“绿色生态文化珠链”,并在规划的各个系统层面上重新刻划这一生动的结构构图,展示自由舒展的空间形态,张弛得宜的规划结构和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表达了对完美居住理想的憧憬。

五、形态结构规划“我们不能制造一个规划,只能培植一个规划”——W·鲍尔住区的规划结构和空间形态是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结构是形态的约定,形态是结构的表述。

规划结构是设计师基于对地块开发经济性预测、当地地域文化的系统研究、居住生活的体验洞察和对居住理想模式的构思,并以此为基础来展开生活线索;空间形态是在住区结构的基础上融汇地域文化和现实条件的个性发挥,描绘生动的生活场景,形成丰富的城市景观。

通过对这块用地的深入分析,及对天津宜兴埠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在设计中首先根据已有的城市及道路在用地上划分为“三片一区”,“三片”其一为:埠北道以北,新宜白大道绿化带以南的公建景观带,其二为北环铁路以北,宜白大道以南的以安排回迁为主的居住小区带;其三为东至均富路,西到均贵路的条形用地,将此用地的北端作为整个居住区的开发起点,在此用地中布置一个中学与一个小学,并结合规划中的地铁站布置商业公建。

“一区”是指埠北路以南,宜白道以北,均富路以东,外环北路以西的中心区域,为减少宜兴路对整个地块的影响,将宜兴路在地块中间区域设计为下穿式道路,在原来路上面形成中心绿化公园,使原来割裂的两个地块整体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社区。

其次,我们在设计中尊重原先城市肌理,结合南向、东南向最好日照朝向,斜向布置路网,形成独特规划结构,一方面使小区空间形态丰富,住宅具有较好的朝向,另一方面使保留建筑有机溶入新区规划中。

宜兴埠规划项目为旧城改造项目,与新区规划不同,虽然宜兴埠镇保留建筑不多,但做为元朝就已有人居住的古镇,其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并在天津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新的居住社区在引入大量新居民及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希望在新社区中保留原有地域文化,因此在设计中把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作为绿色生态文化园的中心,将“文化”与“绿色生态”两条主线相互交织,形成绿色人文轴,将十五个小区象珍珠般贯穿起来。

绿轴线型生动,或宽或窄,绿茵簇拥,清流其间,是串联全区的主链,而十五个小区似链上的颗颗绿珠,自然生动,优雅舒展。

绿轴侧或住宅或公建,步移景换,使空间秩序更显生动。

本项目开发强度高、规模大,本设计中规划用地分配充分尊重现场地形和业主开发要求,遵循国家和地方法规规范,以用地功能的合理分区和经济可行性为设计原则。

首先将住宅小区按用地区位分为动迁住宅区,一般住宅区及高档住宅区三类,其中在宜白道以南设以多层住宅为主的动迁住宅区,一般住宅区则设于均富路以西及中心区域周边,在中心区域及公园周边设高档居住区,居住区开发由基地西侧临新宜白大道的居住小区开始。

形态上中心区域形成总体南低北高态势,四周以多层住宅围合成院落空间,板式小高层自由舒展穿插其中,点式高层、小高层纵列其间统领空间,中间形成低密度岛式高档联排别墅区及以文化主题公园为中心的公共绿地。

沿埠北道、均富路、宜白道设商业、办公公建带,沿宜兴路设文化绿地公建带,在宜兴路与埠北道和宜白道两个交叉口设公建中心,居住区内公建用地位于人流交通自然交汇的结点处,方便居民使用。

住宅群体以组团为基本模块构造小区的空间形态,各区住宅在空间结构上统一在珠链形的规划结构之中,但每一组团又按其功能和区位开发其个性,富于场所识别性。

多层建筑组团空间采用围合式院落,以利形成相对私密的防卫空间和促进住户亲和交往的场所。

组团间由带状的绿地或道路分隔,彼此既分又合,通过其间的步行道路相互联系。

沿绿轴的纵列点式住宅,起到整合规划结构和提升空间气氛的作用,韵律生动,使空间形态更加舒展有序。

绿轴中岸线生动的人工湖水天一色,映衬两岸万家灯火,构思奇巧,意味深长。

沿湖畔的点式住宅以其充分的体量对比形成丰富的韵律效果以活跃空间气氛。

临绿轴的条形住宅在层次上呈退台式布局,天际轮廓丰富。

岛式联排别墅曲径通幽,几处公建带追求空间群体的整体和谐,以其丰富生动的立面造型和体块雕砌点缀空间形态,是全区的高潮所在,其中居住区中心由文化主题公园、绿地、文化广场及由文化馆、博物馆、高级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图书馆、影剧院等组成的建筑组群共同谱写空间结构的华彩乐章。

充满理性的规划结构,自由舒展的空间形态以及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人文景观系统是本设计表达出的最大特点。

六、道路交通系统“街道,是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器官”——杰·雅各布斯道路交通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住区结构骨架,并由此规定居住行为的轨迹,编排空间形态的秩序,铺叙社区生活的生动场景,进而塑造成了场所空间的鲜明性格。

在设计中我们着力重整道路及其交通的丰富蕴涵,体现三大功能,即:交通功能、交往功能和景观功能。

全区道路分五级配置: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宅间路及绿轴中的步行便道,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和顺相接并形成网络,接口临近两个规划地铁站,各个小区分别沿小区道路设置主要出入口,分别负载对应的交通功能。

城市道路是全区对外交通的通道,为减少城市道路宜兴路对整个居住区的影响,在中心区域设计为下穿式道路,道路上面设计为绿化公园。

每个小区内的组团路呈自由舒展的环形结构,使小区内各个组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宅间路结合宅间绿地广场以步行交通和住户交往为主,设计以精致取胜,形成宜人的场所氛围。

绿轴中为全步行区,其内便通蜿蜒在绿坡和湖畔之间,步移景换,玉树临风,恍若世外桃源。

重点处理各种道路交汇的节点,融入交往和景观标志的功能,如小区入口广场,公建区中心广场,宅间广场等,使空间层次更趋丰满生动。

根据规定测算全区泊车数目较大,单机动车数即逾千辆,此外尚需存放各种非机动车。

设计中停车系统分层次多级配置,采用集中和分散结合、室外与室内结合、地上和地下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方便住户就近存取。

在公建集中处、道路交汇处和小区入口处设多种形式的停车设施,有停车场、多层停车库、地下停车库,小区内结合路边泊车,由此满足了住区数目巨大的停车要求。

非机动车停放则利用宅前、半地下室和公建集中存放点存取。

公交系统由社会公交和社区公交二个系统组成。

社会公交包括拟建城市地铁沿基地内的城市道路行驶,于各区入口附近设港湾式停靠站。

社区公交由物业公司经营,可进入住区小区路设站停靠,方便居民生活。

步行系统分成二种类型:一种是步行者与慢速的交通工具共同使用的住区道路系统。

另一种则结合绿地、健身便道和宅间路蜿蜒穿插形成网络,使住户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充分享受优美的住区自然景观和人工空间形态。

七、公建设施系统“场所是人体验世界意味深长而又复杂的一个方面”——拉尔夫住区的公共建筑是服务和完善居民生活的重要设施,会吸引大量人流停驻使用,成为住区生活能量和信息的聚合集群,是住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它应涵纳以下四个层面的意义:1、空间:公建及其群落以物质空间的形态存在,实现了人际间的交流和人与环境的对话。

2、时间:作为交流场所应具有四维特征,以高效方便地使用和编排空间秩序。

3、交流:这是公共活动场所的要旨。

4、文化:场所空间的文化意义是住区个性的索引和价值取向。

本方案公建设施分为四级配置,即:城市级公建区、居住区级中心公建区、小区级公建群落以及组团级公建网点,四者共同组成完整的公建设施系统,级配清晰,互为补充。

全区设一所中学、二所小学、四处幼托及其他结构性公建若干。

城市级公建主要位于新宜白大道140米绿化带以南,埠北道以北,主要为规划中的地铁站、以商务办公、宾馆、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为主的公共建筑及一座主要为该区域服务的医院。

沿宜兴路围绕文化主题公园,主要布置普育文化馆、碧霞博物馆、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图书馆、影剧院、文化休闲娱乐商业街等居住区级公共建筑,这组建筑群位于居住区的中心区域,宜兴路在此段设计为下穿式道路,带状绿地与水系围合其间,在形态上起着统领空间秩序的作用,并且在内涵上标识着本居住区的特殊文化主题。

于宜白路与宜兴路交叉口形成公建中心,除文化建筑外,为商务办公、宾馆、商场及大型超市,于埠北路与宜兴路及均富路两个交叉口形成两个公建副中心,沿均富路及宜白路布置小区级公建群落,主要设置住区会所、超市、农贸市场、社区管理、市政局房等,直接服务居民,并形成空间气氛的局部高潮。

市政站房按其功能和设施要求顺应总体规划于住区隐蔽处结合绿地和小品等设置,以经济合理不影响观瞻为原则集中处理以有利安全和管理。

公建及其网点设施不单是功能的空间布局,更重要的是它应具有交往目的的场所精神,阐述区域文化的意义,表达个性差异,与住区本身乃至周围环境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