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②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气压带(2)风带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①成因: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大。
②分布(2)南半球气压分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季风环流①含义: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
②分布及成因东亚季风区夏季:西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区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三、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范围空气。
主要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2.锋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叫作锋面。
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叫作锋线。
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3.锋面类型(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缓慢或很少移动的锋。
(二)低气压(气旋)与高气压(反气旋)1.基本气压场(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从高压伸展出来的狭长区域为B高压脊。
(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
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A低压槽。
2.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四、气候1.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2.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2.大气削弱作用的应用(1)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2)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弱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2)雾、露、霜的形成(3)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5.逆温的形成与影响(1)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①为对流层正常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②)。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③)。
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图④、图⑤)。
(2)逆温的影响有利方面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时,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与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以被当作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使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不利方面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例1】(2022·浙江·高考真题)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1.B2.A【分析】1.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
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
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
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明显,当温度低到0°C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变1】(2020·全国·高考真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4.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答案】3.C 4.A 5.C【解析】3.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
故选C。
4.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
故选A。
5.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
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大气的温度高低、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污染程度)和干燥度。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越高、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2大气运动1.形成风的力2.判断风力大小(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①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情况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②不同等压线图上,若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
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③不同等压线图上,若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相等,则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