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质量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评级报告质量管理,提升评级报告质量,防范评级业务风险,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类评级业务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第三条公司在评级过程中所使用的评级方法、模型要与其披露的评级方法、模型保持一致,公司对同一类评级对象进行评级,或者对同一评级对象进行跟踪评级,要采用一致的评级方法、模型与程序。
第四条良好的技术支持是保证评级质量的必要条件。
公司各评级业务部门和研究部门应加强评级方法、评级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加强评级业务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司评级业务数据库,为分析师开展评级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第五条高素质人才是保证评级质量的基础条件;公司应聘用具有评级相关知识与经验的评级人员,并根据评级项目特点组成项目组,确保项目组的整体专业素质、执业能力能够满足评级项目的需求,并保持项目组成员的连续性。
第六条公司对评级从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培训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第七条公司对评级报告质量控制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内部质量控制是指公司信用评级部门进行的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是指公司内部独立于信用评级部门的外部人员进行的质量控制。
第八条公司评级报告质量控制系统涵盖评级业务的全部流程,信用评级部门和评级人员应严格执行公司各项评级业务制度和内控制度。
第九条公司评级业务开展的基本程序包括评估准备、实地调研、初评和初审、部门负责人再审、评级总监三审、信用评审会评审、评级结果反馈与复评、级别公告、文件存档和跟踪评级等十个阶段。
第十条公司评级报告审核严格执行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和评级总监三级审核制度。
第十一条公司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业务部门之间应避免评级业务部门的人员、业务、档案等方面相互交叉。
第十二条评级人员进行信用评级时应按照公司《信用评级业务回避制度》的要求,主动回避存在利益冲突的评级客户。
回避人员包括本人、家庭成员及有利益关联的员工。
第十三条公司严格禁止市场人员在业务接洽和商务谈判中,承诺给予受评企业高信用等级。
第十四条公司严格禁止管理人员、市场人员以任何手段和方法对项目组或评审委员会成员施加影响,帮助受评企业获得高信用等级。
第十五条公司严格禁止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评审委员会成员,在尽职调查或其他与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承诺给予高信用等级;或者在公司评审委员会确定信用等级之前,对受评企业可能获得的信用等级给出趋向性意见。
第十六条评级外部质量控制由独立于信用评级部门的人员,对内部控制和质量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
第十七条外部质量控制人员对评级质量的控制包括独立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
(一)定期质量检查。
每月末进行一次定期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本月所有已完成项目的实地调研记录、评级报告质量、工作底稿的完整、评审流程的合规、评审委员会记录、归档资料的程序、各项制度的执行等。
(二)不定期质量检查。
外部质量控制人员可以依据所掌握的情况以及应主管部门或公司的要求进行不定期检查,或针对某个项目进行单独检查。
检查内容与上述定期检查内容一致。
第十八条外部质量控制人员检查后发表的合规整改意见相关部门必须进行落实,对整改落实情况外部质量控制人员应发表意见。
第十九条本制度由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