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大政方针

国家大政方针

1.科学发展观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进一步转变经济体质;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着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绝不动摇。

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四、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明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五个方面: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公正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3.服务型政府定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平、透明、高效的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必须提供服务,政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四、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服务型政府的特征:一、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制和有效的政府四、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原因: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原因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性。

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为人民服务。

在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一、政府要转变观念,把管理的观念转变为服务的观念二、政府权力归位,抑制部门权力扩张三、坚持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4.法治政府定义:法治政府是政府的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目前政府法制建设还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政企职责不分,政府职责“错位”、“缺失”的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权利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行政机关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

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

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完备而又得到良好实施的法制,而且这种法制能够真正的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的取得和运作。

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的立法工作二、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规范正确实施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五、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5.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是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一、经济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摆脱国际经融危机影响,巩固和发展经济良好势头的当务之急。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措施。

三、经济结构调整是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措施。

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

调整经济结构既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

调整经济结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调整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

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

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

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调整经济结构的举措首先,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其次,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最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6.反腐倡廉反腐倡廉的内容: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反腐倡廉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进步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和改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二、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有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四、要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

反腐倡廉建设的意义: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适当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

反腐倡廉的原则:一、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三、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抓住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四、反腐倡廉必须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反腐倡廉的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防预7.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原则: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意义:一、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个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关系我国发展的大局;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三、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十一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第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第三,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8.统筹城乡发展概念: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三农”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