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新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新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历程及发展趋势摘要综合国内外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概述其从发现、初步研究到深入研究的历程,总结了各阶段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成果和进展。

从1810年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气水化合物的类型和物化性质、自然赋存条件和成藏条件、资源评价、勘探开发手段等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

总结世界各国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我国的许多海区具有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条件,希望2020年能够进行商业开采。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gas hydrates)是一种由气体和水形成的冰状白色固态晶体,常在一种特定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并稳定存在,广泛发育在浅海底层沉积物和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以及极地地区的永久冻土层中。

目前各国科学家对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较为一致的评价为2×1016m3,是剩余天然气储量的136倍(1·56×1 014 m3),如果将此储量折算为地球上的有机碳资源,它将占总资源的一半以上。

1国外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由于当前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与天然气),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能源的短缺,使人们对天然气水合物这种高效潜在能源格外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潜力巨大的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做了大量投入,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1995年,美国在海上钻井平台(简称ODP)第164航次中,率先在布莱克海脊布设了3口勘探井,首次有计划地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样品。

美国参议院委员会在1998年5月一致通过1418号议案—“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与资源开发计划”。

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长远计划,决定批准用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研究开发的每年投入为2 000万美元,计划到2015年实现商业性开采。

2002年4月,在圣彼德堡召开的国际海洋矿产会议上,美国地质调查局的W·J·Wintres展示的天然气水合物和沉积物检验实验室装置(简称GHASTLI)代表了当前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的最高水平,正在进行的是自然界和实验室形成的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物理性质的研究。

日本是个资源贫乏且能源消费大国,因而多年来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研究和实验等方面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并在其各领域取得领先的水平。

1995年日本专门成立了甲烷水合物开发促进委员会,对勘察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指定了研究开发的“五年计划”(1995—1999年),在5年内投入150亿日元,并于1997年与美国、加拿大合作在阿拉斯加打了1口示范井,1999年之后在日本南海海槽打了6口勘探井。

据2002年3月22日《石油商报》报道,日本在加拿大西北部进行的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已获得成功,并将在今后10年开发实用技术,用于近海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

目前,以日本为主导的在加拿大麦肯齐三角洲钻探了天然气水合物井—“Mallik 2L38”井,证实在永久冻土带下面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此外,印度、韩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墨西哥等国也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

2我国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关注天然气水合物,并对国外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工作进入到海上实际区域调查和实验模拟阶段。

目前,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

数据显示:2000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我国南海至少130km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探明矿层厚达80~300m。

专家估算这一地区天然气水合物总资源量达到643·5~772·2亿t油当量,约相当于我国陆上和近海石油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二分之一。

据2001年6月1日《石油商报》报道,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矿床较厚,有水合物显示的130km多道地震测量剖面上发现矿层显示厚度80~300m。

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模拟技术的研究,可以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富集和赋存条件及其成分和性质,为指导勘探开发和资源评价提供基础参数。

目前,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建立了国内首个具有多种检测手段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

初步建立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室。

并在多个领域内有所创新。

该实验室利用1 000ml的高压釜,3次成功地合成出天然气水合物,并取出和点燃。

实验室还利用光通率的变化进行了甲烷在纯水中压力(P) -温度(T)条件的试验,并与国内外文献取得了满意的对比结果。

现在实验室正在进行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和分解模拟实验,利用超声和电阻法探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拟进行“粗”颗粒和“细”颗粒组分及纯水和海水中天然气水合物生成P T平衡条件实验,研究不同组分的差异,初步预测出何种组分更具生成水合物的条件。

该实验室在国内首次使用钛钢制作高压釜用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研究,提高了釜体的抗高压和耐腐蚀能力,首次研制成功与钢制高压釜配套的光纤自供光摄录像装置,提供了实时观察釜内反应的能力,首次使用光强透射比测试系统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合成与分解,提高了研究水平。

在国际上首次应用声衰减谱的方法测定松散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和分解,该项技术在声衰减谱的应用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模拟技术和管道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探测和清除技术研究方面,如实验装置、热力学及动力学模型、气体混合物分离的研究、水合物动力学抑制剂的合成等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

针对国外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动态,一些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提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科学目标应包括:①建立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体系;②建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体系;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识别技术;④定量评价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⑤发展商业生产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与工艺;⑥发展天然气水合物安全生产的工程技术和海底灾害预警与防治技术体系。

3天然气水合物特点,成因及分布(1)结构特征。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高压低温状态下由水和气体组成的结晶冰态物,其结构特点为结晶水晶格的笼形结构包容了气体分子。

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结构主要有3种:Ⅰ型(立方体心结构)、Ⅱ型(菱形立方结构)和H型(六方晶系),3种结构共有5种类型的气体占据空间。

通常占据空间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此外还有一些C2-C4烃类气体及CO2、H2S、N2等气体。

当前人们不断在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新的地球化学标志,如水中氘的富集,天然气中He的增高,海底油气冷泉的存在,深海底(透光带以下)冷泉体系中的自养生物系统及其碳酸盐岩沉积,海底水体中CH4的浓度异常等被解释为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地球化学标志。

(2)成因和基本条件。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中天然气成因有3种:细菌—微生物成因(Ⅰ型)和深部热解成因(Ⅱ型),其中以细菌—微生物成因天然气为主;两者的混合成因称为H型。

这3种成因类型可根据天然气水合物的烃类组分比值(如C1/C2)及碳同位素成分进行判断。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①低温,一般温度低于10℃;②高压,压力大于10 MPa;③天然气来源,包括深层热解气和浅层微生物成因的生物气;④有利的储集空间。

“自生自储”水合物的必要条件是TOC大于0.6%;如果水合物占据5%的孔隙,则TOC需要大于0.75%。

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HSZ)厚度和底界深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海平面变化、构造抬升、地温梯度变化、大气或海水温度变化和沉积物加积等,一般认为,漏失油气盆地(leaking basin)、板块汇聚边缘流体释放区、陆坡区和底劈发育区等是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的地区。

(3)分布与蕴藏资源量。

目前发现并证实在全球海洋和陆地分布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在海底。

全球已在40多个海域发现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

初步估测出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蕴藏资源量:甲烷气1×1015~1×1017m3(平均21×1015m3),甲烷碳约为10 000 Gt。

一些国家逐渐认清了本国自己的气体水合物资源家底,加速了勘探开发步伐。

美国于1999年6月制定了“美国甲烷水合物多年研究发展项目计划”,旨在为美国2015年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生产提供必需的科学知识与成果。

日本和印度出于资源短缺的严峻压力和对新能源的巨大期望,于1995年分别提出“气体水合物研究发展五年计划”和“国家勘探开发(1995—1999)计划”。

德国于2000年3月正式推出未来15年大型地学研究计划,“气体水合物:能源载体和气候因素”研究项目被列入该计划。

此外,俄罗斯、加拿大、荷兰、法国、巴西等国在国家或企业公司支持下,气体水合物的研究和开发也都十分活跃。

4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1971年前后,在大规模实施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过程中,Stoll、Wing、Bryan等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在海洋的不同地区均存在一种异常的地震反射层,呈现出高振幅、负极性、横向连续、大致平行于海底或与海底沉积层小角度斜交的特征,被称为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简称为BSR)。

在地震剖面中,BSR一般呈现出高振幅、负极性、平行于海底和与活动沉积构造相交的特征,极易识别。

BSR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随地热梯度的变化而变化。

Hollster等学者经研究论证(1972—1980)后认为,BSR的出现与海底存在的气体水合物有关,多出现于海底以下100~1100 m左右。

利用地震反射资料可确定海底BSR层,进而识别气体水合物形成、分布的地质条件,区分矿层顶底面埋深,确定矿层产状和厚度,查明气体水合物饱和度,识别矿层下面的游离气等。

一般来说,BSR之上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BSR以下则可能存在游离气体。

同时通过深海钻探己证明这些具有BSR的地层确实存在天然气水合物。

BSR迅速被视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地层学证据,成为勘查气体水合物的关键技术。

周蒂研究员指出,发现并认识到天然气水合物独特的BSR反射地球物理特性有重要意义。

BSR技术迅速成为勘查天然气水合物的关键技术,并结合钻探、地球化学探测和模拟实验等技术,初步形成一套天然气水合物综合勘查技术和方法。

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于沉积物堆积和海平面变化过程中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海洋沉积物的孔隙度、粒度等参数对水合物稳定条件的影响和水合物形成和聚集的时间等各种模拟均有了快速发展。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特点,一系列开采方法近年来也取得很大发展,包括减压法、热激发法和化学试剂法等,通过增温、减压或添加催化剂等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成气体,进行采取。

5前景展望5·1天然气水合物将是本世纪最具潜力的新能源随着石油、煤等传统型能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对环保型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天然气水合物必然会成为本世纪潜能巨大的烃类能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