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篇一:周作人的美文周作人的美文随手拿起茶几上的茶杯,品味茶的颜色,凝视碧叶在清水中舒卷沉浮,散发出缕缕清幽的茶香,思绪也如同这轻盈的茶叶般,摇曳生姿。

周作人的散文如茶,在平淡中孕育出悠长的韵味,越品越觉得清香四溢。

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他说:“我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快乐的事”。

可见他是一个平淡洒脱,与世无争之人。

《苦雨》是周作人写给好友伏园的一封信,文中有“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仙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也有“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前行”的快乐。

但这一切“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

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笔下都包含着深情,无限依恋,写的十分清雅脱俗。

读周作人那段在北京家院中听雨的描写,是那么怡静美妙。

仿佛能听到那屋檐下滴水的清脆叮咚声,那水漫进房屋的潺潺流动声,还有蛙虫的欢鸣声和小孩子们的打闹声,种种声音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周作人笔下描写的是一个平淡闲适的世界,当我用心读《苦雨》时,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入神了。

我想这就是美文的魅力,美文的美在于形式内容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

周作人坦言:“我现在的快乐只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绘,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荣”。

周作人写文章是为了自己,在散文中抒发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一种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的态度。

我想这也是周作人的散文成为美文的一个因素。

从他的作品《北京的茶食》中,可以清楚的了解他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这篇文章旨在引导人们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着。

生活是需要情趣的,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生活的美,如周作人一般,洒脱有情调地生活着,活出生活的质量。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的快乐。

我想,周作人的散文就是喧嚣城市中的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

周作人的散文是富于知识性的。

品读他的文学作品,能在不知不觉中开阔自己的视野。

他的散文中囊括了上下古今,海阔天空。

确实能够给人以天下国家,现实人生,风土人情,等方面极为广阔的知识。

散文是一种艺术,并非知识的简单堆砌。

周作人既掌握美文创作的方法,又有渊博的知识面,因此他创作的散文总是能让人大开眼界。

在作品《乌篷船》中,周作人就详尽介绍了故乡的乌篷船的种类,构造,在船上饮酒、喝茶、大牌、读书,夜间可倾听水声,橹声。

读过之后,我也知晓了关于乌篷船中有大的四明瓦,中的三名瓦,小的一叶扁舟的脚划船之类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周作人的散文是美文:景美,情美,知识丰富。

品味周作人的散文,越品越飘香四溢。

它们让心灵上的尘埃慢慢的隐遁去了痕迹,在时光的隧道里沉淀出一份安宁与平淡。

篇二:最美的茶文化散文《吃茶》桑田,80后女作家,策展人,喜欢音乐、绘画、旅行,曾任职大专法学教师、网站编辑、文化公司策划专员、摄影师,现就职于媒体。

1985年春天出生于云南昭通某乡村的书香门第,祖辈是当地道士兼私塾先生,自幼喜欢文学,高中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时代接触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发布作品,继而转战各类报刊杂志,题材多围绕现代人的感情、信仰、人性、世俗生活,探寻精神与世俗的关系,兼具审美和批评。

文风多变,常有阴阳两种风格,前期作品尖锐深刻,阴郁颓靡,中期文风开始发生转变,趋于柔和,有着冲击人心的力量,在互联网拥有大量读者群。

认为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的支持是自己逐梦的最大动力。

1儿时,我寄养其中的寺庙里小住过一个中年和尚,他是云游僧人,来到这座寺庙,方丈按照佛教的礼数招待了他,为了布置禅房,这个僧人身材高大,腰板硬朗,浑身粗布,面目清亮,手执念珠,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已经包浆的檀香木佛珠。

大颗,滚圆,走起路来,佛珠在身前轻轻摇晃,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脸,脸庞骨骼分明,五官端庄,胡须茂盛,如果不出家,他一定是个被万人惊叹俊美的男人,他年老的时候,必定是一身风骨,长须飘洒。

他的卧室也作书房,书房里挂满了字画,靠墙边上,有一张简陋的木床,整齐叠放着僧衣,檀香已经燃过,余烬安静地躺在古朴雅致的瓦片里,书桌是一张巨大的木质长桌,长桌上有一块毛毡,毛毡上有笔架和未曾写完的诗句,四处飘荡着佛经和墨水的香味,若是窗外的樱花飘浮进入窗格,洒落在铺笺的毛笔上,便是更有几分意境,阳光搭衬着这世外桃源的境地,有着清寂的氛围,如在山野林中,悠闲自得,有凄苦的文人来访,清茶一盏,招待客人,有诉苦的黎民百姓,他安静听他们倾诉,为他们倒茶。

他的身上有一种虔诚的佛性,一种空无外物的境地。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两个美好的字眼:禅茶。

书上讲茶是灵芽,与人相通,禅茶是由寺院里的僧人种植采集,禅茶的精髓是“正、清、和、雅”,即八正道、清净心,六和敬,脱俗。

《菜根谭》里讲: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周作人在《喝茶》中也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香茗洗心尘,微风来卷书。

茶应当以书为伴,一茶一天地,一书一菩提,如流水深处,风动清漪,心中有禅的时候喝茶让人清心寡欲,养神静心,是远离喧嚣尘世的心灵栖息家园,独赏林间鸟啼,水穷云起,山泉清幽,秋叶凋零。

真是奇妙的境地。

在旅途中邂逅一座山中的寺院,这是一生之中一段安静美好的境遇,于深山之中,遇见寺庙和清淡的香火,心生欢喜,卸下背包,在寺院中小住了几天,清晨,听见打钟的声响,开眼起床,去山上,在雪地里散步,听一听鞋踩进雪地里咯吱咯吱的声音,抬头看天,听一听寒风吹过冬枝呼呼啦啦的声音,将雪花捧在手中,听一听雪融化时安安静静的声音,午间吃过斋饭,一个人在客房读书,这是喧嚣的尘世间,难得的清净,极致美丽的是黄昏和黑夜,香炉上飘散着淡淡的青烟,在冬日的黄昏中,屋顶上覆盖着不曾被阳光磨洗的白雪,斜阳轻轻落在佛塔上,落在黄袍僧人轻轻走过的泥巴土墙边上,夜里山中寂静,禅堂里油灯暗黄,木格窗户上的棉质纸张映射出一个敲打木鱼,虚怀若谷虔诚的身影,深夜里若不肯睡去,与读经的僧人闲谈,坐在禅房里,山泉和清茶皆备,茶台上,放着一把古朴笨拙的紫砂壶,火炉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冒着雾气,干枯的桂花洒落在茶台上,如菩提树下的静默,白居易写过:“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凡人在此,茶是洗心的清泉,向佛的心在此,茶便是悟道的时刻,无论你信仰的是什么宗教,信,或者不信,吃茶,都是一个美好的时刻。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2我工作的地方,完全没有一般工作室生硬的模样,没有吆喝和冰凉,所以灵感更容易泛滥,它更像一个茶馆,像是禅宗讲的:入闹市而有安宁宅。

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竹帘正挂在秋风中,偶尔萧瑟地颤动着,风吹动了落在茶台上的生茶,生茶轻轻滚动着,土陶的小碗反扣在鸡翅木的茶台上,只第一次,就爱上了这样的场所,只当时不知道,总有一天,我会与这个茶馆有着更大的瓜葛。

那是泥土独创的茶具,用隶书字体印着飘逸的“古然堂”三个汉字,有着泥土纯粹的清香,一本印制发黄的下册子上写着茶具的故事:相传是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得到灵感,手工拉胚,成品朴拙圆满,有着落日余晖的境地,2500年前,老子用这样的茶具煮过茶,酣畅淋漓之际,挥挥洒洒,写就万世尊言《道德经》,出了函谷关的老子,骑青牛,逍遥游,不经意间,种下了中国文化的根。

比老子小二十岁的孔子,也是用这样的茶具,招待门下七十二弟子,暮春时节的沂水边,品着茶,唱着歌,舞着,跳着,这就是孔子心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游画卷和人生至乐。

工作本是冰冷的,却因为茶水而显出了温度,没有压力,所以坦荡,禅宗说,佛法在茶汤中,你看,清泉绿茶,茶是灵芽,与人相通,大雪纷飞的夜里,智慧的火焰在这里闪耀着,清晨的大雨中,创作的灵感在这里触发光芒,在这里,茶水的灵感总有着不竭的源泉,艺术的熏陶让人充满灵气也底蕴厚重,文化的潜移默化让年轻的面孔却不缺少端庄,饱含内蓄,更无须多言。

因为,作品与茶水一样,都是将心溶成生命的底色,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最自在最真诚的智慧。

坐在工作室里,竹片拼接的窗帘如芦苇自由摆荡,它像是有生命的尸体,并不妥协于世俗的险恶,迎着阳光招展着姿态,阳光一溜一溜洒落在鸡翅木的茶台上,如流水划过,瞬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在没人声寂寥的时候,熬夜工作,深夜里,把工作室的灯关掉,借着幽幽的月光在昏暗中独自品茶,把目光投向窗外,望着那万家灯火发呆,这一夜,是孤独的极致美丽,一个人静静地欣赏深夜里的人间,灯火阑珊,以此获得内心的清爽宁静,而体悟禅的精神,在天快要亮起来的时候,站在阳台上吸烟,然后,回到茶台边上,坐下,静静喝一口茶,眉头舒展开来,今夜,一个人,寂寞,有茶。

我想邀请那些志趣相投的心灵,在闲着的时候,过来喝茶。

3在家中放置价格昂贵的茶具,乃是一种虚张声势,爱茶的人,茶杯早已被摩挲出油润的色泽,喝茶,安静与沉稳胜于高声喧哗,城外破庙胜于城内闹市,黄昏黎明静夜胜于日上三竿,二人对饮胜于三五人围炉夜话,独自品下孤独胜于与人交谈。

譬如两个人围坐在小小的火炉旁,摇篮里的孩子已经安睡,襁褓的一角悄悄露出乖巧的面容,是婴儿的眼睛,清明又透彻,家与孤独被诠释,在疲倦的劳作之后,回到家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捧着一杯热茶,如那年少时秉烛听风的岁月,双眼颤抖,泪如雨下,那么透明,以至支离破碎,在我太爱你的时候,你身边的每一个女人都足以让我心惊肉跳,彻夜难眠,每舒展开一片,都足以让你沉沦、陷落、堕入地狱、恬不知耻,于是,我期待挥刀割袍,断绝这万恶的人间,化为流水孤僧,飘然离去。

在世俗红尘之中,与穆斯林喝茶是一件触摸内心的事情,他们按照安拉的启示厌弃代表着辛辣、浮躁、失智而狂放的酒精味,茶叶代表着宁静、淡薄和幽远,他们坚信着茶叶本性洁净,有着一尘不染冰雪的情操和道德,有着万境俱空水月心的高贵品质,茶叶让人清醒、圣洁、戒除私心,那些曾经迷途的灵魂,那些曾经张狂的年轻面容,在热泪盈眶丢掉酒杯之后,颤颤巍巍拾起茶碗,含泪饮下,以此与往昔断绝,而后,在主道的路途上,虔诚地行进着。

于是,你在夜里,三五人邀约,白帽与盖头在月光下晃动着,如萤火,如星宿,围坐在桌前,面对着一壶清茶,谈论着信仰和教门,谈论着家与后世,谈论着健康的食品,而此时礼拜的时间到了,听见悠扬的邦克声,他们各自散去,走向那永远敞开迎接众生的寺门,清洗面孔和下体,清洗脚趾和双手,脱掉鞋,踩在地毯上,你看见一张张平素里嬉笑的面孔,在真主面前,是如何镇定、虔诚、心无旁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