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教案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动物
大家族》教案
给动物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
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
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
2.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3.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
5.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准分区,比如生活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
二、研究新课
活动一:给动物分类
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
类吗?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2.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3.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
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4.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5.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
6.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
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

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
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

脊椎棋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
活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1.做脊椎模型
准备材料: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等。

2.制作步骤
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②把线轴穿过孔,线轴的两端各打一个结。

③把线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圆纸片上,用胶带固定。

④把圆纸片一个一个地穿在线轴上,每个圆纸片之间用棉线隔开。

⑤把最后一个圆纸片固定在线轴的顶端。

3.研究脊椎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脊椎的作用是什么?可以让身体做出什么运动?
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脊椎可以支撑身体,让身体做出各种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分类活动、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动物的分类方法和脊椎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但是,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活动的操作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鱼类是脊椎动物,有鳃和鳍。

活动二:探究鳍的作用
1、教师展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游泳时鳍的运动情况。

2、小组合作,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究鳍的作用,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活动三:探究鳃的作用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鳃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探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了解鱼的呼吸特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研究,我们了解了鱼类是脊椎动物,有鳃和鳍,探究了鳍和鳃的作用,以及鱼的呼吸特点。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鱼类种类非常多,需要我们爱护和保护水生生物。

1.了解鸟类的特征和分类;
2.了解鸟类的生活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了解鸟类的繁殖和保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鸟类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鸟类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鸟类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究和研究兴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鸟类的特征和分类;
2.鸟类的生活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3.鸟类的繁殖和保护。

教学难点
1.鸟类的适应环境的特点;
2.鸟类的繁殖和保护。

预设:绒羽细小柔软,紧贴鸟的身体。

3)讨论活动
①鸟类的羽毛有什么作用?
预设:保温、飞行、色彩吸引等。

②鸟类的羽毛有什么特点?
预设:轻、薄、柔软、有弹性等。

活动三:探究鸟喙和鸟足的特点及其作用1、出示鸟喙和鸟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鸟喙的形状与取食有着密切关系,如鹰的尖喙、鸭的扁喙等。

3、讨论鸟足的形状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如鸵鸟的长腿、鹰的锐爪等。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了解了鸟类的共同特点、羽毛的特点及其作用,以及鸟喙和鸟足的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鸟类的外形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护鸟类生存环境。

1、通过观察哺乳动物的外貌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存适应性。

2、探究哺乳动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态性,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态性。

教学重点
1、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恒温性。

2、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生态性。

教学难点
1、探究哺乳动物的生态性,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态性。

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生态性。

2、小组合作,进行生态调查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哺乳动物的恒温性和运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些动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恒温性。

二、探究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恒温性
1、教师讲解哺乳动物的特征和恒温性,引导学生进行实
验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和毛发保护等特点。

2、小组合作,进行生态调查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探究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生态性
1、教师讲解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生态性,引导学生进
行实验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的奔跑、爬行、游泳等运动方式。

2、小组合作,进行生态调查和观察,了解哺乳动物在生
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总结哺乳动物
的特征、恒温性、运动方式和生态性。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哺乳动物在生态系统
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如何保护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

2、调查本地区的哺乳动物种类和生态性,并撰写调查报告。

为什么哺乳动物能够保持体温恒定呢?我们来做一个动物油脂实验,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材料,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进一步了解哺乳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

活动三:认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
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如猫的爬行、兔子的跳跃、狗的奔跑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如此多样化?这与它们的身体结构和生活性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恒温调节机制和运动方式。

同时,我们也探究了哺乳动物体温恒定的原因,通过实验加深了对这一机制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哺乳动物。

北极熊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如何保持体温?学生预测可能是因为它们有厚厚的脂肪层,但是教师引导他们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实验结果表明,哺乳动物的脂肪确实有保温的作用,
但是要注意哺乳动物体温的保持是复杂而系统的生命现象,脂肪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的运动方式,然后讨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例如,猎豹奔跑速度最快,袋鼠蹦跳能力强,蝙蝠可以飞行,海豹、海狮等水生哺乳动物游泳能力强。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写出一两种有相同运动方式的哺乳动物名称,例如跳羚和红袋鼠都是以跳跃方式前进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