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设计理论】中国近_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_对中国近_现代建(精)

【建筑设计理论】中国近_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_对中国近_现代建(精)

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中国近、现代建筑史整合研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审视邓庆坦摘要 /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和整体性出发,在既有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近、现代历史分期进行反思,对贯穿其中的主要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和梳理,进而提出了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观点,并指出整合研究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整合历史分期中国近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史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integrity, and based on existing fruits of studies, this paper gives a reflection on current periodiz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observation on main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two periods. It brings forth a view point of integration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 h i n e s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h i s t o r y, a n d e x p o u n d s t h e academic signifi cance of the integration.KEY WORDS/ integration, periodization of history,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现行中国建筑历史分期模式是典型的三段式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为古代史,鸦片战争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近代史,新中国成立之后为现代史,这一模式缘起于 1950年代的“三史”编写:1958年决定编写《建国十年来的建筑成就》、《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简明中国建筑通史》 ,3部史书分别对应社会主义、半封建半殖民地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历史 [1]244。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完成了从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的转型,但是这种三段式的分期模式却延续下来,并通过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的问世和学术体制的形成而固定下来。

本文试图打破现行的近、现代建筑历史分期模式, 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进行整体性的审视,进而提出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观点。

1 从既有研究看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整合态势 1980年代中期,中断了近 20年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和现代建筑史研究再度兴起,它们几乎同时起步并形成各自的研究体系。

1985年,由已故清华大学汪坦先生发起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 ,并以中日合作的方式完成了 16分册的《中国近代建筑总览》。

1985年,由龚德顺先生、邹德侬先生、窦以德先生共同担纲,开始了 194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并于 1989年出版《中国现代建筑史纲》 ,成为 1980年代这一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作为被人为划分、时间上前后相继的两个研究领域,其学术边界本身即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中国现代建筑史纲》虽然把中国现代建筑史的起点定位在 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是该书把 1949年之前建筑活动作为历史背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追溯。

赵国文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中指出,把 1949年作为现代史的起点, “似有许多问题无法交代,回溯过多” ,因此主张“取消现代史,把近代史的终点推至 1977年。

……简明地把历史分为古代、近代 (或称现代亦可、当代三部分。

” [2]这是最早的关于整合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主张。

既有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成果也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这两个研究领域互相渗透和融合的态势。

赵国文、赖德霖、伍江等学者在近代史框架内的现代主义建筑研究都起到了“模糊”现行的近、现代历史界限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济南,250101收稿日期:2010-02-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1783052010.6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6的作用。

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深入,中国现代建筑历史分期方案开始不断越过 1949年这个传统分界线向前推进。

如陈纲伦先生在《从“殖民输入”到“古典复兴”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分期与设计思想》一文中,提出了中国现代建筑史的起始年代为中国现代建筑兴起的 1934年的观点 [3]。

而邹德侬先生在《论中国现代建筑起始期的确定》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 1949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而不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分界线” 。

该文以 1949年前的建筑史实为依据,把中国现代建筑的起始年代向前推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主流确立并传入我国的 1920年代” [4]。

2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的最新成果鉴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以社会变革的阶段性分割建筑历史内在整体性状况,打破历史分期中的人为分割、把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建筑历史作为一个整体予以重新审视,成为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向,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如杨永生、顾孟潮两位学者担纲、全国各地百余名专家共同撰写的《20世纪中国建筑》和邹德侬先生撰著的《中国现代建筑史》。

其中, 《20世纪中国建筑》在序言中明确提出摆脱政治话语影响,从建筑本体出发, “把 20世纪这一百年来中国建筑创作的自身规律和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基本依据。

”该书把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的起点定位在 20世纪初,认为“现代建筑大量建造并且影响波及广大地域,是从本世纪开始的。

” [5]而《中国现代建筑史》则跨越了政治话语造成的历史分隔,把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进行审视, “斗胆模糊了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史的界限,试图冲破现行近代和现代建筑史以 1949年明显划界的教学体系。

” [1]3在比较了该书与 198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史纲》之间的差异与进展后, 作者进一步指出, “本书继承了《史纲》的成果, 又有新的思考和完善。

” “在《史纲》中,1949年以前的情况是作为现代建筑的背景来回顾的,并把这个回顾正式列为现代建筑的起源。

” [1]11-12如果说前述几部著作是建筑学家对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进行整体性审视的总体性历史研究成果,那么 1990年代以来发表或出版的一系列专题性论文、论著则是以 20世纪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前提,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梳理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主要脉络。

曾坚、邹德侬的《传统观念和文化趋同的对策》 [6]一文,回顾了 20世纪中国建筑师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追寻、探索与拓展历程,针对当前的文化界热点问题—文化全球化和文化趋同问题,以史为鉴,提出了在“国际性”与“国家性”双重框架下发展中国建筑文化的主张。

台湾傅朝卿博士的《中国古典式样新建筑— 20世纪中国新建筑官制化的历史研究》一书,既对20世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现象进行了纵向梳理,同时又突破了中、外建筑历史的藩篱,把同一时期德国、意大利、苏联和日本等国的传统复兴运动纳入视野进行了横向比较。

总之,这些跨越传统近、现代建筑历史分界线的总体性或专题性成果,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和整合观念的建立。

3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框架中国近代建筑史与中国现代建筑史的整合,并非把目前通行的近代史和现代史简单地进行叠加,而是把两者作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续性和内在规律性的完整历史过程,对历史演变的脉络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进而建立新的研究框架。

3.1 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起始点 :1900年代历史的断限与分期必须以某一历史时期与其它历史时期本质上的区别和差异为依据。

如果从建筑体系的整体变迁来考察,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相当长时间内并没有发生本质性转变,这表现为 :在 1840~1900年间, 西方建筑文化的渗透和输入多集中在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租界和租借地 ; 洋务运动主导下的中国早期工业化虽然产生了第一批工业建筑,但是西方建筑技术还是作为形而下的“器”引进并局限于工业建筑,对于传统建筑体系的整体而言,无论是功能类型还是技术体系都没有受到冲击。

另外,西方建筑体系向中国传播的速度也不均衡,1840~1900年期间发展缓慢,1900年以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绝大多数新式建筑集中建造在 1900~1937年 30余年间。

由此可以看出,1900年代以前的西方式的建筑活动是局部的、孤立的,对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基本上没有触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和西方建筑体系的移植两个过程基本上处于并存和共生状态,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断裂点和中国建筑历史的真正的转折点不在 1840年鸦片战争,而在19、20世纪之交的 1900年代。

19、20世纪之交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相继发生了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百日戊戌变法、义和团庚子之役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20世纪初, 伴随着清王朝“新政” 与“立宪”而进行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建筑的发展轨迹也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清末“新政”时期官方建筑的全盘西化,标志着以木构架为物质基础、礼制文化为思想核心的传统官式建筑体系的衰落,公共建筑中西方砖木结构取代了传统木构架,并呈现出向现代建筑技术体系过渡的趋势,如哈尔滨中东铁路局办公楼 (1906年、青岛德国总督府 (1906年采用了砖石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上海华洋德律风大楼 (1908年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大跨度的工业建筑则更广泛地运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技术,出现了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工厂、青岛四方机车修理7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6 建筑学报历史与理论 HISTORY AND THEORY厂等钢结构建筑。

除了建筑技术进步,20世纪初,中国建筑领域还发生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事件 :1902年清王朝公布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学制—《壬寅学制》 ,其中《钦定学堂章程》列入了建筑学科目并引进日本教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高等建筑教育的创议。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全国掀起了兴办新式教育的浪潮,新式建筑教育从中等教育起步,1906年苏省铁路学堂开设建筑班。

1910年前后, 负笈出洋的学子中出现了第一批建筑学专业留学生。

1910年张绪的2010.6 ARCHITECTURAL JOURNAL建筑学报 89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6建筑学报文化复兴初潮,西方建筑师越俎代庖的“中国式”建筑是在新的功能、技术条件下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尝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