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固有式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3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 • 1937-1949年,中国陷入持续12年的全面战争状 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 • 抗战时期,政治中心转移到西南,部分沿海城市 工业转移到内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陕 西甘肃等省的工业有所发展,近代建筑活动随之 扩展至内地的偏僻县镇。 • 20世纪40年代后期,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活跃, 对中国建筑界影响加深。
近代中国建筑
11.3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东缘,居中国大陆海岸线中 点,东经长江口入海,既是长江门户,又是南北海 运中心.有广阔的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腹地.
11.3.1 租界主体的形成和上海大都市的崛起. • 1842年五口通商,1843年正式开埠,1845年相继 设立英\法\美租界.1862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 租界.至1915年,公共租界面积36km2,法租界 10km2.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外侨为36471人, 华人为910874人.
近代中国建筑史 1840-1949
近代中国建筑
“近现代”的内涵
近代中国建筑
近代化的关键社会因素
近代中国建筑
第10章 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大背景—中国社会的现代转 型 • 近代化是现代化的序曲,是步入现代转型期的初 始阶段 中国的现代化类型----“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 最初的诱发和刺激因素主要源自外部世界的生 存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2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 19世纪90年代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被纳入世界市场范围。外 国资本扩大进入中国,通商口岸数量大幅增加。 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建筑类型增多;建筑规模扩大;涉及水平提高。 • 民族工商业发展、宪政变革、城市生活的普遍需 要,推动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变。20世纪20 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已经形成。 • 1927-1937年,近代中国建筑的繁盛期。
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和海关钟楼
外滩汇丰银行大楼是幢仿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积 和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建筑主体5层,1楼四面有夹层。大楼 以正大门与正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中轴线,两侧形成严格对称。主立面成横5段、 竖3段的格式。6扇花饰细腻的铜质大门,为罗马石拱券样式。券门左右置高 低圆柱灯各一,铜狮一对。大石块作外墙贴面,宽缝砌置。2至4层中段中部 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其中2排为双柱,贴墙石块则为细缝砌置。5层上面的 圆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成为该幢大楼的标志。
近代中国建筑
11.3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11.3.2 多功能经济中心与城市多元结构 • 商业,金融业,11万户商家,汇集世界上最著名银行 的分支机构 • 工业 江南制造总局,1933年,30人以上工厂3485 家,占全国12个大城市工厂总数的36%,1949年达 1万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55%. • 贸易中心,上海港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 近代交通与通信业发展。
上海沙逊大厦(和平饭店)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
地上21层,高77米。建于 1930年—1934年,钢框架 结构。建筑风格为艺术装饰 主义。初期作为公寓使用。 平面呈 X 形,双层铝钢框架 结构,22层,解放前是上海 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 装饰艺术派与美国现代高层 建筑风格相结合。 立面为中高两低跌落式构图, 从11层起逐层收进,所有顶 部沿口均饰以统一的几何形 连续装饰图案,轮廓线丰富。 外墙底层为暗绿色高级花岗 石贴面,上为浅褐色泰山面 砖贴面,窗裙部分拼成图案, 色调和谐统一。是上海高层 建筑趋向现代主义风格早期 代表。 上海百老汇大厦
近代中国建筑
11.3 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
11.3.3 近代建筑的齐备和市政建设的近代化发展 • 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类型 最全的集中地。 • 公共建筑,行政办公,商业,交通,文化,教育, 医疗,体育等,类型完备。 • 居住建筑:里弄住宅 花园洋房 高层公寓
上海永安与先施公司大厦
近代中国建筑
11.1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11.1.2 工矿业发展 •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甲午海战前, 共兴办军事企业21个,民用企业40个。中国近 代207个城市,直接受惠于洋务运动的就占1/4。 • 马关条约后,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893-1915年,外资设立重要厂矿136家,成为 推动口岸城市转型的重要因素。 •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的发展,成为推进口岸和 非口岸城市转型的有利因素。
凡尔赛宫 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
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 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大楼顶部 设计有3层高的钟楼。钟楼依次分为 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 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 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 名大钟之一。由于该楼与汇丰银行 大楼在设计上和谐地处理了高与低、 长与狭的协调关系,建筑风格也相 对统一,因而,被人们称为外滩的 “姐妹楼”。
近代中国建筑
11.2 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
11.2.3 交通枢纽城市 • 因铁路的建设而成为新兴的铁路枢纽城市或水陆 交通枢纽城市,如河南的郑州、河北的石家庄、 安徽的蚌埠、江苏的徐州、陕西的宝鸡等。 11.2.4 工矿专业城市 • 矿业城镇:煤矿城市,唐山,基隆,阳泉,焦作, 萍乡等 • 工业城市:无锡,南通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点 • 被动开放,以外来势力侵略方式开始,租界, 租借地城市,通商口岸,沿海,沿江,沿铁路 干线城市成为近代化的前沿和据点。 • 政治动荡,现代转型在无序状态下蹒跚前行。 • 资源紧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 • 现代转型集中于城市,现代转型整体进程缓慢, 城市与乡村,沿海与腹地社会二元分化明显。
近代中国建筑
第11章 城市建设
近代中国建筑
11.1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11.1.1 通商开埠 • 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约定五口通商开始, 至1924年自行开放蚌埠,中国近代开放的口岸 城镇共计112个。 • 约开口岸:租界型开埠,上海、天津、汉口、厦 门、广州等;租借地、附属地型பைடு நூலகம்埠,青岛、大 连、哈尔滨等;居留区型开埠,如宁波、烟台、 福州、营口等。 • 自开口岸:清末开有20多个,北洋政府时期开 有15个。
上海外滩汇丰银行和海关钟楼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 • • • •
1927-1937年繁盛期的主要表现: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形成了10年相对稳 定的发展局面。 社会上层阶级加速向中心城市流动,加快了城市 和租界区的发展。 以银计价的大量国际资本的涌入。 官方建筑活动,南京,上海,中国固有形式。 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建设活动。 中国建筑师队伍的壮大与设计实践。 欧美新建筑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近代中国建筑
11.4 首都南京的规划与建设
11.4.1 近代南京城市转型的多元背景 • 1958年,中法《天津条约》将南京列入通商口 岸。 • 洋务工业活动,1866年,金陵机器局始。 • 西方教会活动,1846年,南京与澳门,北京被 列为中国三个主教区之一。 • 铁路交通建设,1908年,沪宁铁路,1912年, 津浦铁路。 •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的特点——受制于二元社会 经济结构的影响,发展不平衡,近代中国城市 和建筑未实现全方位的转型,明显的呈现出新 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 新建筑体系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并在现 代化的前沿地区迅速发展;通过出国留学和国 内建筑学科的开办,成长了中国的建筑师和建 筑事务所;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推进 了建筑市场的形成和建筑制度的近代化。 • 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
近代中国建筑
10.2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10.2.1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1842年,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 通商开始,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开放的 商埠到24处。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创办军事工业, 70年代开始开设官督商办的民用工业。私营资 本开始创办近代企业。 传统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统中终止了活动, 在民间建筑中仍然不间断的延续。 本时期城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商口岸。
近代中国建筑
11.4 首都南京的规划与建设
11.4.2 “首都计划”及其局部实施 •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始计划, 1929年12月颁布“首都计划”。 • 城市划分为6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 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 • 路网规划,方格网,中山路。 • 对于中国固有形式的提倡。
近代中国建筑
10.1 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
现代转型的主要内容------工业化与城市化 • 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向商品经济占主 导的工业社会的演化 • 从彼此隔绝的乡村社会向开放的,相互关联的动 态城市化社会的转化 • 从利用畜力,人力的有生命动力系统向无生命 动力系统的转化,使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转 化。
装饰艺术派 起源于20年代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装饰艺术与现
代工业国际博览会,后传至美国等各地,如美国早期兴建的一些 摩天楼即采用这一流派的手法。装饰艺术派善于运用多层次的几 何线型及图案,重点装饰于建筑内外门窗线脚、檐口及建筑腰线、 顶角线等部位。
上海徐家汇天主堂
该建筑外观犹如一艘停泊 在港湾的大邮船,其优美 的“船弦”弧线和直线组 成的“船体”立面简洁而 又有动感,是著名匈牙利 籍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 生活20年后创作设计的最 后一个作品。 各层的生活露台,都向着 花园,这种空间在建筑艺 术上称“灰空间”,很有 情趣。由于露台形成的层 层迭落状,所以更能与花 园自然空间有机地结合, 构成室内室外空间的统一。 上海吴同文住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