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2020江苏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题分类(答案+解析)专题六 化学实验

2012-2020江苏高考化学选择题专题分类(答案+解析)专题六 化学实验

实验装置、原理和目的1. (2020江苏高考T5)实验室以CaCO3为原料,制备CO2并获得CaCl2﹒6H2O晶体。

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制备CO2B. 收集CO2C. 滤去CaCO3D. 制得CaCl2﹒6H2O【答案】D【解析】A.碳酸钙盛放在锥形瓶中,盐酸盛放在分液漏斗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A正确;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故B正确;C.加入的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后,部分碳酸钙未反应完,碳酸钙是难溶物,因此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C正确;D.CaCl2∙6H2O易失去结晶水,因此不能通过加热蒸发皿得到,可由氯化钙的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析出六水氯化钙结晶物,故D错误。

2. (2019江苏高考真题T5)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B. 将4.0 g NaOH固体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 mol·L−1NaOH溶液C. 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D. 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答案】D【解析】用水润湿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会出现人为误差,实验数据不准,故A项错误;B选项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实验误差或炸裂容量瓶,故错误;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所得的产物因氯离子会发生水解,加热后水解程度增大,蒸发所得的产物为氢氧化铝固体,故C错误。

3. (2018年江苏高考T5)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B. 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C. 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D. 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答案】B【解析】A项,灼烧碎海带应用坩埚,A项错误;B项,海带灰的浸泡液用过滤法分离获得含I-的溶液,B项正确;C项,MnO2与浓盐酸常温不反应,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Cl2需要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C项错误;D项,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不能用饱和NaCl溶液吸收尾气Cl2,尾气Cl2应用NaOH 溶液吸收,D项错误;答案选B。

4.(2017年江苏高考T4)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制取SO2B.验证漂白性C.收集SO2D.尾气处理【答案】B5.(2016江苏高考T6)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答案】C6.(2015江苏高考T13)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制备A l(O H)3悬浊液:向1mol·L-1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mol·L-1NaOH溶液B.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3+: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D.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7.(2015江苏高考T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水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C.用装置甲分液,放出水相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相D.用装置乙加热分解NaHCO3固体8.(2014年江苏高考T5)下列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9.(2014年江苏高考T13)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氯水的颜色呈浅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Cl2B.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C.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10.(2013年江苏高考T5)用固体样品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经过称量、溶解、转移溶液、定容等操作。

下列图示对应的操作规范的是()A.称量B.溶解C.转移D.定容11.(2013年江苏高考T13)下列依据相关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碳酸盐溶液B.用铂丝蘸取少量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C.将某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颜色褪去,该气体一定是乙烯D.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 溶液,溶液不变色,滴加氯水后溶液显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Fe2+12.(2012年江苏高考T5)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用图2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B.用图3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C.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D.用图5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1. (2020江苏高考T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A .加入碘水后,溶液呈蓝色,只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淀粉,并不能说明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反应,故A错误;B.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镁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此时溶液温度上升,可证明镁与盐酸反应放热,故B正确;C.BaCl2、CaCl2均能与Na2CO3反应,反应产生了白色沉淀,沉淀可能为BaCO3或CaCO3或二者混合物,故C错误;D.向H2O2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发生化学反应2KMnO4+3H2O2=2MnO2+2KOH+2H2O+3O2↑等(中性条件),该反应中H2O2被氧化,体现出还原性,故D错误。

2. (2019江苏高考真题T13)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先滴加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存在Fe3+,而此时的Fe3+是否由Fe2+氧化而来是不能确定的,所以结论中一定含有Fe2+是错误的,故A错误;B. 黄色沉淀为AgI,在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出AgI比AgCl更难溶,则说明Ksp(AgI)<Ksp(AgCl),故B错误;C.溶液变蓝说明有单质碘生成,说明溴置换出KI中的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得出结论: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故C正确;D.CH3COONa和NaNO2溶液浓度未知,所以无法根据pH的大小,比较出两种盐的水解程度,也就无法比较HNO2和CH3COOH的电离的难易程度,故D错误。

3. (2018年江苏高考T1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A项,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B项,CCl4将I2从碘水中萃取出来,I2在CCl4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C项,Fe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Cu2+的氧化性强于Fe2+;D项,向NaCl、NaI的混合液中加入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NaCl、NaI的浓度未知,不能说明AgCl、AgI溶度积的大小。

4.(2017年江苏高考T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实验结论A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苯酚浓度小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部分Na2SO3被氧化B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H2SO4,加热;再加入蔗糖未水解C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D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 溶液,溶液呈蓝色溶液中含Br2【答案】B【解析】A.向苯酚溶液中加少量的浓溴水,生成的三溴苯酚可以溶解在过量的苯酚溶液中,所以无白色沉淀,A错误;B.沉淀部分溶解,说明还有一部分不溶解,不溶解的一定是硫酸钡,溶解的是亚硫酸钡,所以亚硫酸钠只有部分被氧化,B正确;C.银镜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本实验中没有加入碱中和做催化剂的稀硫酸,所以无法发生银镜反应,从而无法证明蔗糖是否水解,C错误;D.溶液变蓝,说明有碘生成或本来就有碘分子。

能把碘离子氧化为碘的黄色溶液除了可能是溴水外,还可能是含其他氧化剂(如Fe3+)的溶液;当然黄色溶液也可能是稀的碘水,所以D错误。

答案选B。

5.(2016江苏高考T13)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A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 sp(BaSO4)<K sp(CaSO4)C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mol·L–1 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强【答案】AC【解析】A、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发生反应:+ CO2 + H2O + NaHCO3,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A正确;B、硫酸钙为微溶物、硫酸钡为难溶物,均能形成白色沉淀,但题给实验无法判断二者的K sp大小,B错误;C、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发生反应:2Fe3++2I–===2Fe2++I2,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C正确;D、亚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这说明亚硫酸氢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因此题给实验说明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弱,D错误。

答案选AC。

6.(2012年江苏高考T13)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A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B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中一定含有S24OC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出现白色沉淀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D 向浓度均为0.1 mol·L-1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出现黄色沉淀K sp(AgCl)>K sp(Ag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