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桑葚菌核病

桑葚菌核病

桑葚菌核病
——中国知网、百度文献
【发病时间】
桑枝枯菌核病在春季4-5月发病, 主要危害春季一年生枝条已萌发的桑芽, 常造成桑芽枯萎及病芽上方的枝条干枯死亡, 偶尔也为害春季萌发的新梢及叶片,造成新梢折断和叶片出现褐色枯斑。

【病原】
该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cS le or int ias e l e or iot 川m (L i be rt ) d e Bayr ] 寄生所致。

病原菌于早春通过花芽侵入树体,4月底5月初为发病高峰, 至5月份在病芽基部能产生黑色菌核。

菌核随桑树采叶、伐条等桑园管理工作而掉入土中越冬越夏, 次年春季在菌核上产生子囊盘和子囊抱子,并通过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初次侵染,从而造成病害的暴发。

虽然在发病的桑芽表面和桑花上也能产生菌丝体引起再次侵染, 但在整个病害侵染循环中的重要性不大。

该菌的寄主范围极广, 除桑树外, 还能有油菜蚕豆、大豆、蕃茄等64 科3% 种植物。

不合理的桑园间作和邻作是造成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油菜、蚕豆等作物是菌核病的高发寄主, 往往造成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
因此, 对于该病的防治, 可采取选栽湖桑32 等抗病品种; 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枝病芽集中处理; 减少间作,尽量避免间作或邻作油菜、蚕豆等易感病作物, 防止交互感染; 早春桑树开花期喷洒50%多菌灵100 倍液等综合防治措施。

【病原简介】
桑葚菌核病俗称白果病,病原物为核盘菌,菌核病的侵染源主要是混有菌核的土壤、染病残枝落叶和堆肥。

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子囊盘散发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

孢子侵入雌花,寄生于桑果内,产生大量菌丝,果肉肿胀,呈乳白色。

【症状】
桑葚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

肥大性菌核病花被厚肿,灰白色,病葚膨大,中心有一黑色菌核,病葚弄破后散出臭气;缩小性菌核病椹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病葚内形成黑色坚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桑葚各小果染病后,膨大,内生小粒形菌核,病葚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

【病原】
桑葚肥大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shiraianaP.Henn.称白杯盘菌(桑实杯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盘肉质,碗形或漏斗形,盘部褐色,直径5~10mm,分生孢子梗丛生,基部粗顶端细小,上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卵形,无色。

菌核萌发产生1~5个子囊盘,盘内生子囊,侧丝细长,内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具隔膜1~2个。

桑葚缩小性菌核病病菌Mitrulashiraiana (P.Henn.)Itoetlmai.称白井地杖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分生孢子梗细丝状,具分枝,端生卵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从菌核上产生子实体,单生或丛生。

子实体有长柄,柄部扁平,有的稍扭曲,灰褐色,生有茸毛。

子实体头部长椭圆形或纺锤形,上端圆形,具数条纵向皱纹,浅褐色,子囊生在头部外侧子实层里,内生子囊孢子8个。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

桑葚小粒性菌核病病菌CiboriacarunculoidesSiegleretJankins称肉阜状杯盘菌,属于囊苗亚门
真菌。

1个菌核能生出1至数个子囊盘。

子囊盘碗形,直径4~12mm,有长柄,长15~2mm。

子囊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肾脏形,有半球形小体附着。

侧丝有分枝,有隔或无隔。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核盘攻属菌核菌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

菌核病表面黑色,内部白色,鼠粪状。

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长。

对温度要求不严,在0~30℃之间都能生长,以20℃为最适宜,是一种适合低温高湿条件发生的病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子实体,子实体上子囊盘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纠结成一团形成菌核,菌核随桑葚落入土中越冬。

春季温暖、多雨、土壤潮湿利于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多,病害发生重。

通风透光差,低洼多湿的桑园发病重。

不同的栽培品种与病害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化学防治】
重点是准确把握防治时机。

在果桑开花前后,主要用70%甲基托布津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洒树体。

用药时一定要周到、细致,做到顶上枝条与下部枝条、叶片与桑花、叶片正面与反面、树上与地面都要均匀喷洒。

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交替使用。

每隔7天1次,共喷2~3次。

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务必购买正厂正品药物,保证药品质量。

菌核真菌分离纯化的问题
我做桑葚菌核病菌核真菌的纯化分离,可培养基(PDA)中一直长不出菌丝
我把菌核切成片,在升汞半分钟,75%酒精差不多半分钟灭菌,然后接在PDA培养基上,可
做了几次都是没有菌丝长出来
主要试剂及配方
真菌DNA提取试剂盒、胶回收试剂盒、DL2000DNA Maker、10*PCR buffer、MaCl2、dNTP、TaqDNA聚合酶、溴酚蓝、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胨、琼脂、Tris、冰乙酸、青链霉素、无水乙醇等
PDA培养基:去皮土豆200g,加入去离子1000ml,持续煮沸30min后加入葡萄糖20g,琼脂18g,并补足水分,121℃高压灭菌30min。

待培养基冷却到室温后,加入相应剂量的除菌后的青链霉素即可。

萨氏液体培养基:葡萄糖40g,蛋白胨10g,酵母粉10g,去离子水1000ml,121℃高压灭菌30min。

50×TAE缓冲液:冰乙酸5.7ml,Na2-EDTA3.72g,Tris24.2g,去离子水1000ml,溶解完全后放入棕色瓶中,4℃冰箱保存。

菌株XX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先用灭菌后的蒸馏水将白果表面冲洗干净,然后用75%的乙醇对其表面消毒30s,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取出后放于滤纸上自然风干30min。

然后用无菌镊子和刀片,在超净台中去除小核果表皮,从中间横切,将横切面朝下放于PDA培养基中,将其转接入含有0.03%青链霉素的PDA培养基中进行菌种纯化。

将纯化后的菌种再转接于含有液体PDA培养基的冷存管中,并放于-80℃冰箱中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