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在于团圆与和谐。
外出远门的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春节是中华民
族团圆的节日,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
春
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
我们常说:
“新年快乐。
”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和谐相处,与家人、亲友、邻居、
同事保持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
境里,才是快乐的幸福的。
可以说,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
黏合剂。
我们常说:“辞旧迎新。
”辞什么,迎什么?辞的当然是过去一
年中所有的一切,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总结得失,吸取教训,“一年之计在于春”,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
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而不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什么都没有了。
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
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
一年忙到头的人们,离家再远,事务再忙,也得回家。
几代人在鞭
炮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骨肉情深体现得淋漓尽致。
每年春节祭祀祖先,敬奉神灵的活动,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
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
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
式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
中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宣扬了孝道文化。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
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
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
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
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
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
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
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
请国君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据说这
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
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
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
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
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