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摘要】本文简要的叙述了当今社会的要求下,建立以“爱满人间,乐育英才”为教育思想的师生和谐关系。
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分析,传统的以教师单方面的强制、命令式的师生关系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我们能得出现代的校园内需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做到与学生能做朋友,与学生要彼此信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能与你谈心的基本,能让学生带着微笑、自信,真正的达到提高学生快乐指数的目的。
【关键字】和谐爱满人间生活即教育自信快乐指数一、前言在社会大张旗鼓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同时,校园内师生互动的和谐也需要积极的构建,我认为师生关系是双方的,应该有老师和学生共同来构建这种和谐。
作为当今社会的人民教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这种形式让现代社会的教师不得不思考怎样构建师生的关系,使之和谐。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
[1]二、传统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一直以来,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对班级集体的管理实行强压、命令式的模式。
教师与学生无法亲近,更不用说交流,学生从没有讲话的权利,更不要说提自己的建议。
学生对老师也是“敬而远之”。
这样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情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这些种种情况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中师生的关系,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间建立了亲密和融洽的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的学习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有效的发展”是我们所有教师共同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也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三、现代社会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应该“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去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学生。
首先,教师不要自视为对学生是“高人一等”,故作威严。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尊严,并不是自己给的,而是学生对教师道德的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以及由此回馈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积极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灵,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特别是在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体罚、压服等手段,用纯真的爱与严格的要求去激发他们的自尊、自强与自重,能使学生自己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迫切期望。
再者,老师必须放下长者的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让学生愿意和你做朋友,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只有在你了解学生心里的情况下,遇到问题你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才能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把你当作可以信任的人。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连结教师和学生关系的纽带互信、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正常生活、学习的保障。
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能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2]这一现象表明给学生更多的主动考虑问题的空间,更能使学生在自愿的条件下有更多的创新思维。
怎样建立这种师生关系呢?(1)热爱关心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热爱学生是新世纪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班主任要主动亲近学生,深入到学生之中,在相处中用点头、微笑、拉拉手等亲切神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喜爱的目光,消除那种“老鼠见了猫”的恐惧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
[3]跨入教育事业以来,我一直在学校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的管理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在师生间构建和谐关系的问题上也有一些比较成功的例子:我一直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在课后的时间里,经常找些班级的同学,以朋友的身份、语气和他们交流,这样会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那种传统的畏惧。
例如:班级有一位男生性格比较内向,从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生活,我观察到这个情况后,我便及时找他谈了第一次话,通过这次谈话我才了解到他平时生活中内心的孤独,他想和其他同学交流、玩耍,但内心总是担心和别人没有什么共同爱好,别人会瞧不起他,不重视他,产生的一种自卑感。
这次的交流,他也总放不开,对我很畏惧。
自此隔三差五找他聊聊他学习、生活上的话题,他也慢慢接受我,对我产生了信任感,慢慢的他能把我当作朋友来相处。
这时我找来班级一位性格比较活泼的同学,我们三人坐在一起聊聊天,交流生活中的趣事,学习上的遇到的问题,我故意制造机会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交流,这样以后在班级开班会时也会制造机会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他的那种内向的自卑感也渐渐消去,他慢慢打破这种禁锢,逐渐融入到班集体中来。
我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效果非常好,现在这个男生能在班级同学面前自若的表明自己的想法。
此外,我会经常和学生参加班级的卫生大扫除,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开点小玩笑,让学生心不设防的与你交流他们的想法。
积极了解、关心每个学生的愿望、性格、兴趣等,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想、创新思维,在这种相对宽的支持性成长的班集体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
对人的信任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创新的意识、精神及能力。
班主任只有相信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地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才有可能去发现学生们的不同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并为之创造出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肯定,相信他的合理性,并对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精神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4]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我们教师做起,我们教师要积极接受现代教育理念,要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热爱教师。
只有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两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学的最佳境界。
3、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表扬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做出的成绩一定要及时、绝对的肯定。
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及时肯定学生做出的成绩,有时学生取得的成绩不是太理想,但只要有成绩,无论多少,我们都要给予肯定。
高中的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老师能表扬自己,尽管有时努力了但回报不是很多,老师再不肯定他(她)取得的成绩,这时学生就会丧失继续做这些事的积极性和做这些事的信心。
比如说,一次期中考试中,我班有个同学的成绩由上次考试的班级50名上升到45名,我及时找到她谈话,非常诚恳的表扬了她,对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尽管取得的成绩有限一点,但是进步了,对她成绩的肯定能极大的增强她以后继续努力学习的决心。
如果说这时我不表扬她甚至挖苦她,那么她以后连这样的成绩都没有了,因为这样我彻底扼杀了她仅存的那点学习的信心。
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期间,班级许多孩子踊跃的报了名,尽管有好几个同学得了奖,也有不少同学未得奖,我对得奖的同学给予了祝贺和对其取得成绩的肯定,但回过头来也不忘表扬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看重,即使这次没拿成绩,但在他们心里已暗暗做好拼搏下届运动会的准备。
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求都能满足。
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
陶行知的爱,是高度理性的升华,是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
作为教师都应该奉献爱心:爱事业、爱学生、爱专研,而爱学生是三爱的核心,他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5]用微笑以“爱满天下”的情怀,热爱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用幽默以“求真创造”的行动,感化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4、信任和尊重是和谐的基础。
师生之间互相信任是教师和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双方能开诚布公交谈内心想法的基础,能使学生有向老师吐露心声的安全感。
学生信任老师,才会和老师交心,那么老师就应该尊重学生,允许他们在思想、情感和行动上表现出独立性,要给他们独立的活动空间。
让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和信任的情感。
首先,师生信任是师生和谐关系建立的前提,师生关系是师生信任的一个途径。
其一是双方关系是两人交往在某一个时间点的总结,它代表了他们过去的交往经验,也预期了未来交往的可能结果。
因此,给予双方所需的保障。
其二是随着师生关系的进展,双方相互的信任程度也会加深。
师生关系的起点是人们遵循的既定关系内所隐含的角色义务。
双方不计较得失地去履行这些义务,遂启动了人际关系和信任的良性循环。
之后,在每一个人际交往阶段,双方相互表达了自己老实,及有诚意和诚心,信任才逐渐深入。
其次,信任在评判的基础上形成。
教师和学生在决定是否信任对方之前,首先要对其以前交往中的表现进行评判。
一方面信任者会对被信任者以往履行责任和被托付义务的情况进行“考察”,通过理性的分析,推测这次信任的可行性,如果以前的“记录”都是良好的,那么信任发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信任发生的可能性就小。
另一方面,信任者和被信任者在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亲密的情感关系,这种拟亲化的关系(把对方看成自己的亲人)也会增加信任发生的可能性。
再次,信任作为一种保障感,用日常用语说就是“放心”,不必提心吊胆,担心对方不会照自己的期望或托付而“为自己”做事。
责任和被托付义务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赋予有教师、学生身份人分内应做的事情,如赋予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赋予学生的责任是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人才;以及教师托付学生、或学生托付教师的希望对方为其实现的具体事件。
当我们故作威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人格时,学生才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了。
节日来临时,一声亲切的问候;天气寒冷时“多穿一件衣服”的温柔提醒;在课上和班级管理上,发扬民主作风,不把自己的话当成永恒的真理;心平气和地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时,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宽容的给他们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激发其奋发向上,努力改正……这每一个和谐音符都闪烁着师生间平等互爱的光辉。
5、老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老师的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庄重的仪表和举止、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都是树立威信和赢得学生尊重的必备条件。
学生信其师,才会信其道。
既然师生关系是双方面的,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体会不到做老师的不容易和做学生的快乐,那么老师做出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拉近师生关系,更不可能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