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搭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家访是学校与家长、学生沟通的重要形式。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三种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核心,社会教育是补充的话,那家庭教育就是基础了。
王杰是留守中的独生子,因为奶奶田里活一忙就顾不上他,这时就会塞给他钱让他买零食吃,奶奶才会腾出时间管理农田,时间久了便成了习惯。
我肯定了王杰在学校的表现,反映了他不能广泛交朋友的问题,对于乱花钱的问题,与他奶奶商量,并不是不给他钱,但在给钱的同时理应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并要求他钱不能乱花,自己实行记录,如果奶奶认为钱花的有意义,还能够奖励他,建议其奶奶用疏导的方法来协助孩子改掉环毛病。
我们愉快地交谈着,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在学生家里坐一坐,聊一聊,沟通从心开始。
家长没有那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心灵的屏障已经消失。
彭钊上学要50分钟左右,早上七点半起床,来到学校也是九点多,我深感学生上学不易。
他是个聪明能干,开朗的孩子。
在谈话中知道父母很蛮宠他,更不会让他在家做家务,其实孩子在家,要让他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
培养他的行为习惯和水平,促使他全面发展的多好啊。
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会象外面的世界一样纷繁复杂,不可揣摩。
章烈涛同学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弱,喜欢玩手机。
家长文化水准较低,对孩子的学习比较漠视。
认为只要会看报,会认几个字就行,没有更高的要求。
老师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不是把“皮球”踢给家长。
家访就是教师与学生家庭的零距离接触,通过这次家访我认为要特别留心以下四类学生。
第一类是留守学生。
因为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学生的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因为亲情缺失,学生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协助的对象,一些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第二类是学困生。
学困生是家长的心病、教师的“累赘”,家长吵的多、教师批评的多,这部分学生心理负担重,心理问题也较多。
所以,广大教师要树立准确的学生观、成才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分层要求,只要能使不同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是成绩,对学生
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教育要求“异”,不要求“同”。
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第三类是贫困生。
这部分学生有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多种资助渠道的保障,上学已不成问题。
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要歧视贫困生,要多关心、协助贫困生,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
第四类是残疾生。
残疾生是心理负担最重的学生,教师对残疾生要多一份爱心,教育学生尊重残疾生、关心残疾生,同时要用张海迪等典型事例激励残疾生,使残疾生从小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
家访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
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老师要采取主动,给学生创造改变自己的有利条件,并能抓住契机,促成学生的转变。
学生的转变不是一两次家访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有时还很漫长,老师与家长都需要有充足的耐心。
总来说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
十年来,我即使在这个方面实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我愿虚心请教,倾心奉献,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