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课文讲解分析

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课文讲解分析


一、戴望舒《雨巷》
❖ (二)时代背景:
❖ 1、北洋政府时代( 1912~1928 ) ❖ 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
府通称为北洋政府。
❖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 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联合袁世凯逼迫清皇 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同时推举袁 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忧愁、迷茫、彷徨
(三)《雨巷》赏析
❖ 6、《雨巷》的艺术美
❖ (1)象征主义手法(意象丰富)
❖ 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受西方象 征派的影响较大。
❖ 第一个意象,雨巷 ❖ 第二个意向,“我” ❖ 第三个意象, 姑娘” 。
❖ 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这首诗的指向具有一定 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北伐正式起始于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 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完成於1928年12月29日张 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 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
❖ 蒋介石及其中国国民党政府于1927年在上海发动
4·12政变,在各地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
国共合作破裂。一些爱国人士,民主人士和知识分 子也受波及。
(三)《雨巷》赏析
❖ “我”的象征意义 ❖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
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 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象征着 那个时代仍然坚持探索祖国美好未来的青年 (或所有中国人)。
(三)《雨巷》赏析
❖ “姑娘”的象征意义 ❖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
(三)《雨巷》赏析
❖ 思考:
❖ 这首诗押韵的字是否平仄相间? ❖ 这种押韵方式有什么作用?
❖ 1、令诗的乐感更强; ❖ 2、更好传递了感情的起伏;
(三)《雨巷》赏析
❖ 2、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
❖ 找出雨巷、丁香、姑娘等词句在句中分别出 现了几次?
❖ 思考:这些词语的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 雨巷4次,丁香7次,姑娘2次(女郎1次) ❖ ang韵反复出现,形成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 第二个意象,雨中独行的“我”,象征什么?
❖ 第三个意象,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 象征什么?
(三)《雨巷》赏析
❖ “雨巷”的象征意义 ❖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
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 情意境。 ❖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 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 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纪元”。
补充思考
❖ 《雨巷》自诞生之后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 为什么?
❖ 除了其艺术上的成功之外,还因其主题意象 的多重性:
❖ 1、政治抒情 ❖ 2、爱情追求 ❖ 3、人生失意 ❖ ……
作业
❖ 一、预习第二单元·散文概述 ❖ 二、熟读《听听那冷雨》(15段),第五周以
小组为单位抽查阅读情况,满分8个铜币,一 个人读得不熟(磕磕绊绊,不流畅,甚至不认 识字)扣1个铜币。感情充沛,流畅,有韵味额 外加2个铜币。
❖ 1912年 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一职。直到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兵炸 死,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 的统一。
一、戴望舒《雨巷》
❖ (二)时代背景:
❖ 2、 北伐战争
❖ 北伐是中华民国自1926年至1928年,在国共合作 的基础上,由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洋政府的战争。
一、戴望舒《雨巷》
❖ (二)时代背景:
❖ 课文朗读: ❖ 《雨巷》(P17)
(三)《雨巷》赏析
❖ 1、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 字:一韵到底,找出韵脚; ❖ 词:大量双声、叠韵词,请找出来。 ❖ 看看哪个组找得最快、最完整,满分5分;漏
掉的要扣分,别的组补充后,扣掉的分加到 别的组里。 ❖ 这些字、词在诗中产生了什么效果? ❖ 清新婉转,节奏舒缓,旋律轻柔细腻。
❖ 用现代白话文(口语)进行诗歌创作成为潮 流。一时之间诗歌创作可谓百花齐放,泥沙 俱下。
第三讲:现代诗歌赏析
❖ 思考:诗歌形式重要吗? ❖ 徐志摩的两首诗 ❖ 其一《康桥再会吧》
什么是新格律诗?
❖ 1、新格律诗产生的背景:
❖ 以闻一多为代表一些学者提出了“理性节制 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 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 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 国新诗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雨巷》赏析
❖ (2)糅合了古典诗歌中的元素
❖ 第三个意象,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 很美,却是引愁之物。
❖ 运用了古典诗词的语素与意境: ❖ 李商隐《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
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 李璟《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
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 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 难以实现的。
(三)《雨巷》赏析
❖ 4、《雨巷》的主题
❖ 这首诗的主题,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 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 于惶惑迷惘中,但仍积极探索救国救亡的出路真实 反映。
❖ 迷茫中的探索
(三)《雨巷》赏析
❖ 5、《雨巷》的感情基调
的音乐效果。
(三)《雨巷》赏析
❖ 思考:
❖ 姑娘在这首诗中反复出现,但有一次作者把 “姑娘”换成了“女郎”,为什么?
❖ 把“姑娘”换成“女郎”,而且是“梦 中”“飘过”这“女郎”,增强了距离感, 令本诗凄婉、惆怅的气氛更加浓烈。
(三)《雨巷》赏析
❖ 3、几个象征意象:
❖ 第一个意象,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 什么?
第三讲:现代诗歌赏析
❖ 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
❖ 2、新格律诗的“三美”原则。 (P25) ❖ 徐志摩的两首诗 1、“雨巷诗人”戴望
舒(1905—1950)浙江 杭州人。 ❖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 (P19“作者简介”) ❖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 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 3、第3组,讲解文中的典故,选择重点,无 需面面俱到;
报告要求
❖ 1、一定要结合课文(第几页,哪一段,哪一 句话)讲解;
❖ 2、内容丰富,可以适当插入其他相关的资料。 ❖ 3、注意课堂互动,适当让同学阅读、思考或
者回答问题。 ❖ 4、速度慢一点,每组20到30分钟,如果需要,
时间可适当延长。
第三讲:现代诗歌赏析
❖戴望舒《雨巷》
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思考:
❖ 1、什么是新格律诗?新格律诗和格律诗有何 异同?
❖ 2、闻一多的“三美原则”(P25)。 ❖ 3、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4、这首诗主题是什么? ❖ 5、把握这首诗的几个象征意象:雨巷、我、
姑娘分别象征了什么?
第三讲:现代诗歌赏析
❖ /programs/view/Z4A nGmxQ8uI/ (音频)
作业
❖ 三、第六周三个组讲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 雨》:
❖ 1、第1组,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并阐释文 章的几层内涵(题目,象征意义、情感内涵 等)。
❖ 2、第2组,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词语、句 式、修辞手法等)。
一、戴望舒《雨巷》
❖ 2、戴望舒诗歌的特点: ❖ (1)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
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 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 诗人”。 ❖ (2)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 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显的明朗、 沉挚。以《我用残损的手掌》为代表。
一、戴望舒《雨巷》
❖ (二)时代背景:
❖ 3、 许多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希望在北伐战 争胜利后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安定、民 主和富强。但是突如其来的政治事变粉碎了 他们的梦想。
❖ 《雨巷》产生在1927年夏天,正是4·12政变
后不久。
❖ 理想幻灭,前途迷茫,诗人的心情哀怨、忧 伤、苦闷、彷徨,因此这首诗也是 “梦一般 的凄婉迷茫”。
❖ 戴望舒《雨巷》 ❖ 学习重点: ❖ 1、新格律诗; ❖ 2、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主题; ❖ 3、和谐的音律美; ❖ 4、学习象征主义手法。
什么是新格律诗?
❖ 1、新格律诗产生的背景:
❖ (1)白话文的广泛使用,汉语言本身出现了较 大的变化。(音节、平仄、用韵)
❖ (2)文坛展开如何用新的语言形式进行诗歌创 作的探讨和实验。
什么是新格律诗?
❖ 2、新格律诗概念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新月诗派”,为主的一些 诗人群体,他们对传统格律诗的四声、平仄、用韵 等进行改革以后,形成的一种格律诗新品种。“我 暂且称之为“新格律诗”,以区别于传统格律诗” (闻一多语)
❖ 当然新格律诗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格律诗,它并没有 字数、对仗、押韵、平仄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它只 是比较追求艺术美的一种现代诗。
(三)《雨巷》赏析
❖ 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 (3)和谐优美的音律 ❖ 字:一韵到底; ❖ 词:大量双声叠韵词的使用。 ❖ 清新婉转,节奏舒缓,旋律轻柔细腻。 ❖ (4)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 ❖ 雨巷、丁香、姑娘等词句反复出现,形成重
章叠句、一唱三叹的音乐效果。 ❖ 叶圣陶称赞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