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利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水利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2016年度中央及省级水利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一、项目概述(一)政策背景2009年,水利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在继续做好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县市区,实行重点扶持政策,通过集中资金投入,全面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据,以工程配套改造和管护机制改革为手段,以各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通过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整体推进战略,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和管护水平,全方位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提高水肥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

(二)项目内容项目覆盖全省除青岛市、莱芜市的15个地市的84个县(市、区),2016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任务包括灌溉渠系工程、小型水源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排水工程及必要的机耕道路和生产桥建设。

(三)项目资金投入情况根据《关于提前下达第六、七批农田水利项目县2016年项目计划的通知》(鲁水农字…2015‟40号)及《关于下达新增农田水利项目县2016年度项目计划的通知》(鲁水农字…2016‟2号)文件,2016年省财政会同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总规模为196,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29,200万元,省财政67200万元。

(四)绩效目标(总体目标)基本完成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促进全县(市、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二、评价基本情况(一)评价依据按照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意见》(财农…2009‟92号)、《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财农…2009‟336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山东省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鲁财预…2011‟67号)、《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验收暂行办法》(水农…2011‟692号)、《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鲁财农…2011‟40号)、《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验收办法》(鲁水农…2014‟27号)等制度与政策规定,评价机构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通知》(财预…2013‟53号),结合《山东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验收办法》,确定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及40个四级指标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项目的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方面,采用百分制的计分方式,其中投入部分满分为20分,反映了项目立项的规范性、绩效目标的合理性、绩效指标的明确性和资金落实情况;过程部分满分为30分,反映业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控制性;产出部分满分为20分,反映项目实际完成率、质量达标率、管护机制建设、成本节约率;效果部分满分为30分,反映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的完成情况,以及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满意情况。

(三)评价方法采取第三方评价模式,由第三方机构独立进行绩效评价。

评价机构主要采取书面文件审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现场评价与非现场评价相结合,使用对比法、专家评判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价。

三、评价结论情况评价小组通过对县级自评得分、非现场评价得分和现场评价得分三者间的交叉对比分析,综合评价认定:资金使用单位的自评得分明显高估,自评得分有一定的偏差;通过现场评价对非现场评价的验证,两者得分较接近,现场评价得分89.3分,非现场评价得分87.09分,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非现场评价未进行受益群众满意度调查,此项平均相差 1.26分。

故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按照1:1权重平均计算,最终确定综合评价得分为87.77分,绩效评价等级为良好,具体情况分析如下:(一)投入方面。

分值20分,得分19.79分。

从项目立项来看:项目立项二级指标包括2个三级指标15项四级指标,通过非现场评价,得分率为100%,说明各项目县(市、区)在立项规范性、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及绩效目标的明确性方面符合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编制方案要求中关于立项及绩效目标的要求。

从资金落实情况来看,资金落实情况二级指标包括2个三级指标,6个四级指标,得分率为97.37%。

主要是个别县实施方案后期变更,导致资金结余,未完成原投资计划。

(二)过程方面。

分值30分,得分21.97分。

从组织领导来看,得分为100%,各项目县(市、区)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比较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业务制度健全性来看,得分率为66%。

通过非现场评价范围的项目县(市、区)提供的资料来看,部分县未提供业务管理制度或提供的业务管理制度不齐全,导致此项得分率较低。

从业务管理制度的合法、合规及完整性来看,得分率为73%。

各项目县(市、区)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规定,内容比较完整,但因部分县(市、区)未提供相关规章、制度,导致此项得分率较低。

从项目执行规范性来看,得分率为76.5%。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度均得到了执行,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一是个别项目存在项目法人委托乡镇政府建设并签订施工合同的情况。

二是存在招标文件编制不规范、代理单位不认真负责等现象。

大部分项目的招标清单未按照《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1-2007)的规定进行编制,未按规范设臵清单项目、招标清单中未体现清单项目的特征等核心问题,给工程造价控制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三是监理制度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工程造价控制环节,如工程量计量方式错误。

四是合同制执行中存在问题,有的项目在合同文本的选择上未选择示范文本,而使用了简易文本,合同条款过于简单,与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合同文本不一致。

有的施工合同选择了固定总价合同形式,由于水利项目招标是按照暂估工程量进行招标,实际结算时按照承包商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结算,不适合于采用固定总价合同。

而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与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相违背,给财政资金管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风险。

从调整手续完备性来看,得分率为98.5%。

主要是因为个别县把招标结余资金用于项目区内道路硬化、新建生产路及道路两侧绿化。

其做法存在以下错误:一是未报市级主管部门批复,二是建设内容不符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规定范围。

上述做法是造成此项得分率较低的原因。

从档案管理情况来看,得分率为100%,各项目县(市、区)经过多年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档案管理及资料整理规范完整。

从统计与宣传来看,得分率为77.5%。

绝大部分项目县(市、区)均能够按照省水利厅的要求按时上报水利项目县建设进度统计表,扣分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县(市、区)不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政策宣传。

从质量检查与验收来看,得分率为59.33%,根据非现场评价项目县(市、区)提供的资料来看,项目县都进行了项目的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未提供市级验收报告;二是财务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不符合水利项目财务竣工决算报告编制要求;三是有的县(市、区)工程结算报告格式不规范,报告要件不全,甚至存在结算审核报告未定案,还存在争议问题的情况。

(三)产出方面。

分值20分,得分16.37分。

产出指标有1个二级指标,包括4个三级指标,7个四级指标,得分率为81.85%。

从实际完成率来看,得分率为99.95%,所有纳入本次绩效评价的项目县(市、区)均按照项目方案完成建设内容,但个别县的批复方案建设内容前后不一致,是该项指标失分的主要原因。

从质量达标率来看,得分率为100%,所有纳入本次绩效评价的项目县(市、区)的建设项目均经过主管部门验收合格,质量全部达标,工程质量状况较好。

从落实管护主体来看,得分率为100%,所有纳入本次绩效评价的项目县(市、区)均完成了产权移交,落实了管护主体,落实情况较好。

从运行维护制度建设来看,得分率为77.67%,由于部分县(市、区)未建立运行维护制度,或用水协会没有制定协会章程、灌溉制度、工程管理制度等,造成此项得分率较低。

从运行维护资料来看,得分率为39.75%。

本次绩效评价的项目县(市、区)提供的运行资料缺失较多,是导致此项得分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从产出成本与工作内容的匹配程度来看,得分率为97%,扣分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完工后实际亩均投资额超过计划数,同时,部分地区利用结余资金进行道路硬化、新建生产路及道路两侧绿化,其建设内容不符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要求,是导致得分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从成本控制措施有效性来看,得分率为49%,扣分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县(市、区)签订的合同为总价合同及招标控制价未经过财政评审,节约成本的措施不够完善,是导致此项得分率较低的原因。

(四)效果方面。

分值30分,得分28.96分,效果指标包括4个二级指标,得分率为96.53%。

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得分率为98.83%,本次绩效评价的绝大部分项目县(市、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均得到了改善,全省共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09.54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效果明显。

从增加生产能力来看,得分率为100%,本次绩效评价的项目县(市、区)农业生产条件,通过项目的实施均得到了改善。

根据统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15万吨,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8,614.4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41元,这对项目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可持续影响来看,得分率为87.13%,项目建成后可持续影响为良好,通过验收,项目可以达到合理的使用寿命;用水协会章程、制度完善,产权制度落实到位,水价改革制度也基本落实到位,有利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发挥作用。

扣分的主要原因为各项目县(市、区)未提供项目运营记录、台账,泵站等设施的管理、维护人员不明确。

从服务对象满意度来看,得分率为100%,根据项目县(市、区)提供的资料及专家意见,非现场评价范围的项目县(市、区)对本项指标赋值满分。

2016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增加了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提高了农民的节水灌溉的意识,节约了水资源。

但项目实施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项目方案的制定、项目的施工管理和后期运行管护等方面。

四、意见建议(一)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