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文言虚词-“其”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 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因为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 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 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有一个姓蒋的人,专有这捕蛇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其: 这)--现在还保存着这些底稿,不忍心废弃。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在乱石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虚词虽然有18个,但高考的命题重点要集中在文言文课文 中几个常见、常用的虚词上面。考生不仅要懂得虚词的词典上 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要具备具体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的高 考文言文虚词命题在不增加题量和分值的前提下加大了知识考 查的密度。从题型来看,多采用比较判断的方式,要求考生对 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做出判断, 并不要求指明其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三、“其”的意义及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 (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坏宝 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我赞扬他能遵循古代传下来的 从师风尚。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 --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认为你爱 他不如爱燕后(深).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知识点——
文言虚词——“其”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一、考纲解析
《考试大纲》在“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总体要求下, 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也是 读懂文言文的基本前提。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 中经常使用的虚词,《考试大纲》明确划定了18个。文言文试题 的段子虽然选自课本以外,但所考查的知识却都在课文以内。考 查文言知识不能扩展到课文以外,否则几强人所难,测试效果也 不好。”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6、强化记忆部分文言虚词的重点考查义项。通过分析 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虚词的某一义项曾 多次考查过。如“以”字作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来”这一义项多次考查到;“因”作为副词,表 “于是,就”的义项也常常考查。通过诸如此类的分 析,我们在备考中可以突出掌握重点虚词的重点义项, 提高复习的效率。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2)深“入”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紧扣题目要求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考生 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 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 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 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所以,考生既要入乎 文内,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才能不犯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 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 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 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 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 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 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1、夯实课本文言基础知识是解答好虚词题目的基本前提。 复习文言虚词,应对照《考试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虚词 逐个归纳整理。 2、文言虚词的积累应当注重阅读实践,结合典型句子分 析,日积月累。要注意整理课文里比较重要的含文言虚词 的句子,特别是那些在平时练习里面经常出现的课本里面 的句子,要做好文言虚词常见意义和用法的归纳和整理, 集中比较,系统掌握。 3、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方法。 4、把握文言虚词的常用意义。结合课文熟悉和记忆文言 虚词常见义项。如“之”的常用意义是助词“的”、代词 和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三种用法,“因”的常 用意义是介词“凭借、依靠”、“趁机”和副词“于是” 等。
中间选其中的一两处敲打它。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二)语气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揣测、反问等语气.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千万”、“一 定”、“多么”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你一定要答应我!”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④汝其勿悲(《与妻书》)--你可不要悲伤啊!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 些”“那里” ①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如今曹 操占领了荆州,并且拥有那块区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③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文言虚词——“其”
【知识点解析】
5、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独特意义。在中学课本里面的 文言文中有不少文言虚词的意义十分特别,出现次数 很少。可以简单地列表识记。如“其”作为代词在 《游褒禅山记》中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尽夫游之 乐也”一句,是指代“自己”这一特别用法;作为副 词在《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是语气副词, 相当于“还是”的意思,在《伶官传序》中“尔其无 忘乃父之志”,是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的 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