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简介:钱钟书
钱钟书
(1910.11.21-1998.12.19)
生平简介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 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 译家,文学研究家。晚年就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 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 腊文、西班牙文等。
生平简介
青 衣
译文赏析
•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一二三四,战争停止! 五六七八,政府倒塌!
•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
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 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 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 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 以“钱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 女钱瑗。
主要文学作品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 《写在人生边上》(1941年散文集) • 《人·兽·鬼》(1945年短篇小说集) • 《围城》(1947年著名长篇小说) •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1981年) •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 国文字,既不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 不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 他又说到:“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青 衣
• 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解难分。
青 衣
一些照字面生硬翻译会引起歧义的句子,钱钟书也一 样处理得游刃有余: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先王千古,新王万寿。 Next dreadful thing to battle lost is battle won. 战败最惨,而战胜仅次之。 Get a livelihood, and then practice virtue. 先谋生而后修身。
青 衣
翻译理论及思想
• 一、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钱钟书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与学术著述中,除了用外语写作 一些论文外,一直都用典雅纯正的文言与清晰明澈的白话两种语体齐 头并进。《谈艺录》、《管锥编》等学术著作的撰写主要运用典雅文 言,相应地,涉及西方文献,一律用典雅文言译就,成为一道独特的 风景。
钱钟书在《与张君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 话之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 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 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 的高雅风格。
青 衣
译文赏析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亦可 稍忘苦痛。
• 按照钱钟书的理解,“信”、“达”、“雅”是一个系统整体,不可 分割,其中“信”处于统摄全局的地位,它包含“达”与“雅”。此 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证地阐述了三 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
• 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 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青 衣
“Every little helps”, as the old lady said, 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 老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目的正,则手段之邪者亦正。
青 衣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 钱钟书先生梳理严复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 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 格独步当代译坛。
• 钱钟书先生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 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 衣
Men are good in one way, but bad in many. 人之善同出一辙,人之恶殊途多方。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可闻曲自佳,无闻曲逾妙。
青 衣
三、“化境”说
• 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钱钟书先生写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 “鸟媒”对“禽兽”所施的引“诱”“译”“诱”“讹”“化”这些一脉相 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的“虚涵数意”,把翻译 所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化”)仿佛一一透视出来了。”
青 衣
翻译作品
• 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堂·吉诃德>引言》 •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 《七缀集》
青 衣
翻译理论及思想
• 钱钟书先生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零散,但却十分严肃, 而且是全方位的。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比较全面的翻 译了他的翻译观,散见于《管锥编》和《谈艺录》。
引‘诱’→ 避‘讹’→诱”:诱论(媒论)
• “诱”或者“媒”字形象的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 用和目的。
• 钱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写到:
“媒”和“诱”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 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 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姻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 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姻缘”。
青 衣
3.2 避“讹”:“讹”论
• 所谓“讹”,就是译文失真和走样。 • 他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说到,林译小说对于原文部分
的不忠实和“讹”是起到了一定的“防腐作用”。
青 衣
3.3 求“化”:“化境”论
• 钱钟书先生1934年在《论‘不隔’》一文中就曾提出过, “好的翻译,我们读了如原文。”
• 钱钟书先生对于翻译的标准用了一个“化”字
•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 留着神伤之甚也。
• 钱钟书先生译拜伦给情人的一封信,笔走典雅,一不留神竟然超越原 文,成为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完美实践了他所提出的“化境”亦兼 具典雅文白之美。
青 衣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