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立项可行性报告目录第1章项目概况 (3)1.1项目背景 (3)1.2参加单位 (4)1.3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4)1.3.1建设目标 (4)1.3.2建设规模 (5)1.3.3建设内容 (5)1.3.4建设期 (6)1.4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6)1.5效益及风险 (6)1.6主要结论与建议 (7)第2章需求分析 (8)2.1需求调研 (8)2.1.1国内外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8)2.1.2我市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 (10)2.2需求分析 (16)2.2.1应用需求分析 (16)2.2.2数据需求分析 (17)2.2.3功能需求分析 (18)2.2.4小结 (20)第3章总体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20)3.1总体目标 (20)3.2建设原则与思路 (21)3.2.1建设原则 (21)3.2.2建设思路 (22)3.3总体建设任务 (23)第4章预期成果和技术指标 (25)4.1预期成果及形式 (25)4.1.1技术资料成果 (25)4.1.2网络支撑环境建设成果 (26)4.1.3标准规范与政策机制成果 (26)4.1.4数据建库成果 (26)4.1.5软件研发成果 (27)4.2应达到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27)第5章结束语 (29)第1章项目概况1.1项目背景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现代城市在推进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探索实践。
在国家八部委联合下发的《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中明确指出,智慧城市建设,需依托新技术新业态,以科学顶层设计为指导,以网络信息安全、组织管理制度为保障,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可见,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仍是实现智慧城市的核心支撑。
为适应智慧城市对信息资源共享应用的需求,满足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应用,2012年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下文简称“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云平台,旨在通过泛在网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而形成的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更智能决策、更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
我市依托良好的数字我市地理空间框架应用基础,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的申请,并于2015年4月21日获准立项,目前已列入2015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试点计划。
与此同时,自2010年以来,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数字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我市先后被评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国家试点城市(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创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住建部)、全国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工信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发改委等12部委)等,与今年获批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共形成6大国家级政策平台。
这些政策平台,赋予智慧城市建设新的内容,也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出更高的要求。
本设计书,将在数字我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基础上,综合我市6大国家级政策平台要求,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进行设计。
1.2参加单位本项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我省测绘局和我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项目建设成果三方共享,各参加单位及其主要职责如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项目总体管理单位,负责试点工作立项、设计审批、实施监督、项目验收等。
在城市影像资料获取、国家基础测绘成果使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及国产自主软件研发配置等方面提供支持。
项目竣工后,组织竣工验收。
我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项目组织指导单位,指导协调项目建设,负责总体进度与质量管理,在省级基础测绘成果使用等方面予以支持。
我市人民政府:项目实施管理单位,主要负责立项申请,重大问题决策、组织协调、经费落实、任务落实等,确定项目牵头单位、协作单位及技术支持单位,具体如下: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办公室:项目牵头单位,是我市信息化建设的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项目总体技术设计审批、项目具体实施、应用推广等工作。
负责建立和完善政府各部门共建共享、推广应用等政策保障机制。
以下简称数字办。
我市国土资源局:项目主要协作单位,作为我市测绘地理信息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基础测绘成果协调和使用,成果汇交管理,负责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更新维护体系的建设。
我市地理信息中心:技术支持单位,具有全国甲级测绘资质和地理信息工程和地图编绘资质,主要负责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项目关键技术研究、数据采集与整合、空间数据建库、平台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1.3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1.3.1建设目标本项目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定位,立足“智慧城市”,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以不断更新和扩充数字我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建成我市时空信息数据库和时空信息云平台,统一管理、维护和共享我市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地理信息,并促进和发展我市各行业部门、企业、公众的专题地理空间应用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智慧行业应用提供地理信息支撑;同时,使我市在中型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的水平。
1.3.2建设规模建成后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面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我市新区,我市高新区、经济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及社会公众等。
1.3.3建设内容结合我市实际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标准规范与机制建设:建设与成果相关的时空数据库、时空信息云平台等的标准规范体系与应用规范,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与运维模式,以确保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2)时空信息数据库及更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在数字我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卫星遥感系统、航空摄影测量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其它地理信息采集手段,按照时空一体化的建设思路进行时空数据库设计,更新城区部分矢量数据、影像数据,整合一定范围的物联网节点数据、相关专题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实时采集更新现势地理信息、实时位置信息、多维度可视化地理信息和实时信息等,建立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更新体系,形成时空基础及时空专题数据库,为城市变化发展预测提供最可靠的数据支撑。
3)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基于前期建设的各信息系统平台,在数字我市地理空间框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地理信息企业服务总线、云服务门户、时空数据服务中心、时空数据共享交换中心、云运维管理中心、时空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形成云化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的框架,为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应用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与更灵活的服务方式。
4)智慧城市示范应用建设:开展我市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管网、综合市情分析系统、国土资源“一张图”共享服务平台、智慧交通、智慧平安、智慧教育平台等的建设,作为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示范应用,推进基于云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集约共享与协同应用。
5)支撑环境建设:整合现有云计算资源,扩充建立相应软硬件、网络运行等运行支撑环境,搭建全市统一云计算中心,面向全市各部门提供统一的云服务。
基于云GIS平台软件,完成系统的整体集成工作。
对时空信息数据进行分版,采取多种隔离技术之后加以应用,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措施,具备完善的安全防御与监控检测等能力,并预留扩展空间,鼓励采用自主国产化软件开展建设。
1.3.4建设期本项目建设周期约为3年。
1.4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预计总投资1.41亿元人民币(详见9.2项目经费预算),其中时空信息信息云平台项目基础建设经费预算3800万元,典型示范应用建设经费预算1亿元,支撑环境建设经费预算300万元/年(购买公共服务)。
对于典型示范应用建设,其中,我市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智慧管网示范应用、国土资源“一张图”共享服务平台等三项,我市财政已单独立项,同期推进。
作为公益性、基础性工作,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投入。
其中,智慧示范应用建设,可由相关部门配合支持。
1.5效益及风险通过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将再次推动城市信息化集约化建设,可节约30%左右的信息化投入;可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避免经济损失;将再次带动地理信息及其相关产业发展。
同时,对于提升我市的品牌与影响力、提升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提升区县电子政务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社会公众生活的便捷度与幸福度等都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但平台的建设时,因涉及部门多,具有较多技术层面的突破与创新,在多部门协作、数据整合与更新、开发商、项目管理、平台应用推广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具有一定风险。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考虑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1.6主要结论与建议结合我市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数字我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时空信息云平台,通过支撑的云环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和控制,进一步通过物联网将现实我市与数字我市进行有效融合,自动和实时地感知我市人和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形成高度的共享管理机制,使信息数据得到充分的整合、交换、共享。
在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环境下,充分挖掘数据潜在的信息价值,开展多种智慧工程应用,为培植我市互联网+的公司企业发展的创造良好的环境。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我市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有效提高我市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现代都市打下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成立我市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顶层设计,指导编制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产业发展和推广作用;协调解决建设和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监督、检查和指导云平台建设相关工作。
2)推动全市统一云环境建设的集约模式:整合现有云计算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云计算中心,向全市各部门提供统一的云服务。
全市所有新建业务系统、时空信息云平台及非涉密时空信息基础设施,都应部署于统一云计算中心,各部门不再新建机房、购置硬件设备,对原有系统进行逐步迁移,主要为应用迁移和数据迁移。
3)积极培植互联网+企业在我市的发展:随着卫星遥感系统、航空摄影测量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以及其它地理信息采集的迅猛发展,为新一代基于时空地理位置的互联网产业发展创造肥沃的土壤;再者通过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拓展增强了实时信息获取、历史信息存储、大数据分析、信息交换、沉浸体验、泛在服务和按需提供的能力;我市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列为2015年“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城市,我市将积极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总而言之在时空信息云平台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基于时空地理位置应用与移动互联等发展的智慧工程,打造培育新一代互联网+公司企业在我市发展和落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